34年前,36歲的施崇棠與四位志同道合的夥伴——廖敏雄、謝偉琦、童子賢與徐世昌,在一家昏暗的冰果室裡描繪未來的藍圖。他們立志創辦一間「小而美,但技術無敵」的公司,於是,華碩誕生了。從主機板業務起家,華碩一路成長,躍升為全球第五大PC品牌。如今,面對市場變革,華碩正迎來第二次轉型,而這背後,依然可見創辦人施崇棠的身影。他如何運用獨到的經營哲學,引領華碩一次次突破極限、邁向巔峰?
在華碩電腦創立之初,資本僅有一千萬元,創辦團隊選擇在台北市長春路租下僅35坪的小公寓,作為奮鬥的起點。與今日矗立於關渡平原的企業總部相比,當時的辦公環境極為簡陋,但華碩的工程師們不畏艱難,憑藉卓越的技術與滿腔熱情,在短短八個月內成功研發出 Cache386/33 與 486/25 兩款個人電腦主機板,一鳴驚人,為華碩日後的輝煌發展奠定了基石。
1989年4月,華碩第一張486主機板在這間不起眼的小公寓中誕生,卻在業界投下震撼彈。當時,全球僅有IBM與主機板專業廠商 ALR 能夠提前獲取 Intel 新版 CPU 的規格,並同步開發對應的主機板,而台灣業者則因為受限於晶片組供應,往往需等上半年或一年才能跟進,導致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然而,華碩不願受制於人,憑藉卓越的研發能力,在尚未取得 C&T 的486晶片組時,便透過對 Intel 486 CPU 規格的推測,以舊版386晶片組中的 IC,額外設計出150顆 IC 組成的獨立電路,成功研發出486主機板,並順利通過Intel測試。這使華碩成為全球首家與 IBM 同步推出486主機板的台灣企業,打破市場限制,奠定了技術領導者的地位。 憑藉主機板業務起家,華碩經過20年的穩健經營,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主機板製造商,並長期蟬聯市場龍頭,市佔率高達40%。2008年,華碩更突破年度2,400萬片主機板的銷售量,換算下來,每三台電腦就有一台使用華碩主機板。如果將所有華碩主機板首尾相連,長度等同於一萬棟台北101大樓或六百座喜馬拉雅山的高度,展現出其在市場的影響力。華碩主機板能持續領先業界,關鍵在於頂尖研發團隊的技術實力與創新能力。多年來,華碩創下多項世界第一,包括全球首款支援 Serial ATA、AGP8X、超越3.0 GHz 的 Intel P4 處理器、Hyper-Threading Technology、Intel Core 2 處理器與 Windows Vista 的主機板。不僅如此,在品質、超頻能力、穩定性及電源效率等方面,華碩亦獨占鰲頭,例如:能有效提升電源使用效率的16+2相電源設計、獨創的智慧節能晶片(EPU)、可在五秒內完成開機上網的 Express Gate 介面、具備自動備份功能的 Drive Xpert,以及可在電腦運行中即時超頻的TweakIT 等技術,皆顯示出華碩在業界的領導地位。
即便年逾七十,施崇棠仍站在企業轉型的最前線,持續推動華碩的進步。他在內部會議上時常強調「難行門」的經營哲學:「企業就像修行,我常對研發團隊說,我會關注哪個團隊做得最痛苦,因為如果做得不痛苦,表示這條路其他人也能走,而我們要做的,是別人做不到的事。」
「什麼樣的人才,就會決定什麼樣的公司,這是我非常深的信念。」
施崇棠把公司的DNA傳達給大家 :「我不喜歡強迫的方式,因為從小我爸爸也是這樣教我的,所以我基本上還是相信真正好的教育,一定是屬於循循善誘型的。」身為主機板的創新領導者,施崇棠永遠站在科技的最前線,精準掌握業界脈動與使用者需求,並未因為領先業界而驕衿自滿,仍然持續推陳出新,未來的華碩更有看頭!
資料參考 : ASUS、Wiki、w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