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理我!以後我也不理他了!」
那天,孩子氣呼呼地說出這句話,像是替自己劃下一道保護線,也像是用力把心裡的門關上。語氣中滿是不甘和倔強,但我知道,那只是傷心包裹起來的樣子。
我聽了沒有急著說教,只是坐下來,陪他安靜一會兒。那一刻,我好像看見了小時候的自己——一樣受傷,一樣生氣,一樣故作堅強地說著:「我才不在乎呢。」可事實是,我們在乎得不得了。
「我不理他了」,不是放下,而是防禦
孩子說這句話,往往不是因為真的不想理對方,而是想讓自己不要那麼難過。當一段關係出現裂痕,當他人的冷漠讓我們失落,我們會本能地想拉回一點「控制感」——既然你先不理我,那我也有權利不理你。
這是一種小小的自我保護,一種用距離換取安全的本能反應。
但如果沒有人陪著看懂這個情緒,它就會慢慢變成一種習慣,一種逃避關係裡受傷的方式。

說氣話的背後,藏著「我很在意你」
我輕聲問孩子:「你真的不想理他了嗎?」
他沉默了一下,小聲說:「可是……我們本來是好朋友。」
那句話,就像一道縫隙,讓情緒終於露了臉。
我點點頭,沒有拆穿他的逞強,只是說:「我知道你很難過,因為你其實很在意這段關係,對吧?」
他點頭,眼眶微紅。
原來,所謂的「我不理他了」,其實是在說:「我不知道怎麼面對他的冷淡」、「我不知道怎麼修補我們之間的距離」。
不是不想理,而是不知道怎麼理。
我們都需要學習「如何面對關係裡的不舒服」
人際關係裡,有時候就是會有些小誤解、小疏離、小冷戰。孩子不懂這些變化,只能用最簡單的方式劃界限。但我們可以在旁邊,幫他找到更多表達的語言:
- 「我覺得你最近好像有點疏遠我,我有點傷心。」
- 「我不知道我做錯什麼,但我希望我們可以說一說。」
- 「我在意我們的友情,只是不知道怎麼靠近你了。」
這些話對孩子來說可能還太成熟,但我們可以從情緒開始,陪他們認識:「原來,我的生氣裡藏著在意;我的氣話,其實是想要你回來。」
關係裡的結,不是用對抗解開的
越是在意,就越容易在情緒裡失控;越想靠近,就越容易因受傷而拉遠。
但我們都要慢慢明白,關係裡的結,不是用對抗解開的。
是用理解去鬆動,是用誠實去拆解,是用一點點退讓換來一點點靠近。
那不是示弱,是我們願意為了這段關係,選擇更有力量的方式。
給說氣話的孩子,也給曾經逞強的大人
我們都說過氣話,有時候為了自尊,有時候只是為了讓自己不那麼痛。
但氣話不會讓我們好過,只會讓我們離想珍惜的人更遠一點。
如果你身邊的孩子說:「他不理我!我也不理他了!」
請你不要急著糾正他「不可以這樣想」, 而是先陪他說:「我知道你難過。那個人對你來說,是不是很重要?」
等霧散了、心軟了,也許他會再開口說:「你覺得我還能跟他和好嗎?」
那時候,關係就有機會,重新長出連結的芽。
結語:生氣,是靠近的另一種形狀
有時候我們越在意一個人,就越容易因為他的忽略而受傷。
但別讓受傷變成斷裂,也別讓氣話變成永遠。
讓我們一起陪孩子,也陪過去那個逞強的自己——
學會在生氣的背後,找到那句真正想說的話:
「我還是在乎你,
只是我不知道怎麼靠近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