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犯錯!為何越用力卻越卡住?

我不想犯錯!為何越用力卻越卡住?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腦洞大開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給總是用力卻卡住的你

孩子坐在書桌前,眉頭緊鎖,練習簿翻到第三頁,還是一動也不動。

我問:「卡住了嗎?」 他沒有回答,只咬緊牙根,像是跟什麼在僵持。

過了一會,他小小聲地說:「我很怕寫錯……」


接著又補了一句:「不想犯錯,可是我好像越想對,就越學不會……」

這句話,讓我突然靜了下來。

因為這不只是一個孩子的困惑,這是無數用力過頭、卻愈發無力的人心裡的低語。

raw-image

「怕錯」的心情,是一把看不見的鎖


我們從小就被告誡:不能寫錯字、不能出錯答案、不能給別人添麻煩。

久而久之,「不能錯」變成了一種標準,一種內化的壓力,一種過度用力的習慣


於是我們開始小心翼翼、不敢亂試、習慣先懷疑自己。每當拿起筆或想開口說話時,腦中響起的不是創意或靈感,而是:「萬一我說錯了怎麼辦?」、「萬一被笑了怎麼辦?」


這樣的學習,是縮著身體的,是緊繃的,是像踩在玻璃地板上的。

你不是學不會,而是你太怕錯;而太怕錯,反而讓你更難進入學習的狀態。


真正的學會,是從錯誤中長出來的


我們常誤以為,學習是「背對錯誤」往前走

但其實,學習的本質,是「面對錯誤」不退縮


孩子每一次停筆不寫,其實不是因為不知道,而是「不敢寫錯」。這種「過度小心」,讓他無法冒險、無法練習、無法用試錯來鋪出自己的理解之路。

大人也一樣。越是高期待,越是怕失敗;越想表現好,越抗拒試錯。


沒有一個深度的學習,是在「零錯誤」的情況下發生的。

因為錯誤,是我們最直接的反饋機制,是學習中最誠實的老師。


為什麼你越想學會,反而學得更慢?


因為你不只在學知識,你還在跟自己的「自我懷疑」對抗。

你腦中其實有兩條平行對話:

  • 一邊想要學會,渴望進步;
  • 一邊不斷自問:「如果我做不好,是不是代表我不夠好?」


學得慢,不是你不夠聰明,而是你背負了太多「不能錯」的壓力。

學習,是需要一點空間、需要一點信任,最重要的,是允許自己做不對,才有機會修正得更對。



所以,我對孩子說,也對自己說:


「你可以錯,而且錯了才會學得更清楚。」

「你不需要證明你是對的,只要願意一步步找出為什麼錯,就已經很棒。」

「學不會,並不是你有問題,而是你太想『一次做到完美』,才卡住了真正的學習過程。」


如果你總是卡在「不想錯」與「學不會」的交界,請先放過自己一點。

放下那把時時監督自己的尺;換上一雙能看見進步的眼。

你不是學不會,你只是還沒允許自己「錯過一次也沒關係」


結語:真正會學習的人,從不害怕錯


如果你正在努力,卻覺得怎麼都進不了狀況,請你溫柔地提醒自己:

學習的路上,錯誤不是敵人,是地圖的標記。

你每一次願意承認錯、改正錯,就是前進的證明。


別讓「不能錯」變成你前進的絆腳石,

而是讓「願意錯」成為你成長的推進器。


最終學會的,不是那個完美無錯的人,

而是那個錯了很多次,卻沒有放棄的你。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74會員
341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我們常以為「知道」就會「做到」,但現實是:腦袋清楚,身體卻動不了;事情做完了,卻感覺沒有成長。這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的「認知」和「行動」沒連上線。透過「意識」這條雙向連線,你能讓思考變成行動、讓行動變成學習。從開始前的覺察、進行中的對焦、到結束後的反思,都是讓自己真正不再卡關的關鍵。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努力,只是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做得到。信心不是想出來的,是從一次次行動裡累積出來的體會。命中一次,記得住;失誤一次,也可能放大。你怎麼做、為什麼做,決定了你最後會相信什麼。別急著完美,先讓每一次小小的試試看,幫你找到自己的節奏與力量。
——學會一個概念,通常不是用背的,是從做的時候,慢慢懂的。 你可能背得出很多定義,也問過無數次「要怎麼做才對」,但最深的理解,其實來自你一次次在工作中卡住、思考、修正的過程。概念不是別人教你什麼,而是你在做中慢慢懂、慢慢走出來的東西。慢一點,會更懂。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懂了,其實只是「差不多懂」。這篇文章陪你看見,為什麼我們常說不清楚、講不明白,原來是因為缺乏「概念建構」的能力。它不是死背定義,而是幫自己整理思緒、說出所以然。從模糊到清晰,不只是頭腦的事,更是一種內在自由。
會議裡沒人敢講真話、流程永遠在繞圈、改來改去卻還是卡住,你熟悉這樣的場景嗎?這篇文章帶你看懂為什麼我們會陷入舊框架,教你怎麼用「HEART對話法」慢慢打開理解、改變與合作的大門。不需要翻桌,也能創造改變。破框,其實從一次好好說話就能開始。
改變總是來得又快又突然,像沒煞車的滑板車。 別只想硬撐,其實有方法! 用「CHANGE六力」幫自己找到平衡: 搞懂問題、虛心學習、安撫情緒、摸索調整、整理經驗,最後帶動身邊人。 每次改變都是練功房,別怕摔跤,只要記得慢慢站穩, 改變就不再是「崩潰通知」,而是「升級通知」。
我們常以為「知道」就會「做到」,但現實是:腦袋清楚,身體卻動不了;事情做完了,卻感覺沒有成長。這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的「認知」和「行動」沒連上線。透過「意識」這條雙向連線,你能讓思考變成行動、讓行動變成學習。從開始前的覺察、進行中的對焦、到結束後的反思,都是讓自己真正不再卡關的關鍵。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努力,只是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做得到。信心不是想出來的,是從一次次行動裡累積出來的體會。命中一次,記得住;失誤一次,也可能放大。你怎麼做、為什麼做,決定了你最後會相信什麼。別急著完美,先讓每一次小小的試試看,幫你找到自己的節奏與力量。
——學會一個概念,通常不是用背的,是從做的時候,慢慢懂的。 你可能背得出很多定義,也問過無數次「要怎麼做才對」,但最深的理解,其實來自你一次次在工作中卡住、思考、修正的過程。概念不是別人教你什麼,而是你在做中慢慢懂、慢慢走出來的東西。慢一點,會更懂。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懂了,其實只是「差不多懂」。這篇文章陪你看見,為什麼我們常說不清楚、講不明白,原來是因為缺乏「概念建構」的能力。它不是死背定義,而是幫自己整理思緒、說出所以然。從模糊到清晰,不只是頭腦的事,更是一種內在自由。
會議裡沒人敢講真話、流程永遠在繞圈、改來改去卻還是卡住,你熟悉這樣的場景嗎?這篇文章帶你看懂為什麼我們會陷入舊框架,教你怎麼用「HEART對話法」慢慢打開理解、改變與合作的大門。不需要翻桌,也能創造改變。破框,其實從一次好好說話就能開始。
改變總是來得又快又突然,像沒煞車的滑板車。 別只想硬撐,其實有方法! 用「CHANGE六力」幫自己找到平衡: 搞懂問題、虛心學習、安撫情緒、摸索調整、整理經驗,最後帶動身邊人。 每次改變都是練功房,別怕摔跤,只要記得慢慢站穩, 改變就不再是「崩潰通知」,而是「升級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