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放學後,孩子一臉悶悶不樂地回家,鞋子一丟,書包往沙發上一扔,接著坐在地上,眼圈紅紅的。
我還沒開口問,他就像積了一整天的烏雲突然爆開:「他不跟我玩了!」
語氣裡有氣、有傷、有一點哭腔,也有點想裝堅強。
「誰啊?」
「就OO啊……今天他跟別人玩,然後叫我不要跟著。」
我聽著,心裡一陣酸。因為我知道,那不是一場遊戲裡的小插曲,而是孩子心裡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被排除』。

被拒絕的感覺,不會隨年齡消失
這種「不被選擇」的痛,其實我們大人也懂。
無論是群組裡的沉默、職場裡的冷淡,還是朋友圈中的邊緣感——我們都曾在某個瞬間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有趣、不夠重要、不夠值得被喜歡」。
只是孩子還小,還不會包裝,也還沒學會怎麼用理性替情緒找出口。
他們只能用一句:「他不跟我玩了!」來說出那場霧霾裡的孤單、疑惑與被否定。
拒絕是成長的一部分,但從來不會「比較容易」
我們大人常會急著安慰:「沒關係啦,去找別人玩就好啦。」
但那一刻的孩子,心裡其實不是想找「別人」,而是還停留在「為什麼不是我?」的漩渦裡。
我忍住了那句「你可以找新朋友」,改問:「你是不是覺得他不喜歡你了?」
孩子點點頭,眼淚默默掉下來。
他不是需要解決方案,他需要的是情緒被理解。
被拒絕的感覺就像是空氣裡突然飄起的霧,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別人。有時候我們會以為自己「不夠好」,有時候我們甚至會怪對方「變了」。
但很多時候,關係的變動不是因為你不好,而是因為每個人都還在學著怎麼靠近與疏遠。
孩子也需要練習「不把拒絕變成否定」
我告訴孩子:「有時候,別人不跟你玩,不一定是你不好,也許只是他想換個方式玩、或今天心情不一樣。」
「那為什麼他要叫我不要跟?」
「我不知道他的理由,但我知道——你難過,是因為你真的很在乎他。」
這不是一場誰對誰錯的局。這是一次孩子內在世界的動盪,他需要的是一種溫柔的解釋,幫他分清楚『被拒絕』不等於『被否定』。
我們都要學著在霧裡站穩,等陽光照進來
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會遇到那個突然不再找我們玩的朋友。也會遇到那個曾經親密無間,後來卻越走越遠的人。
但我們終究會明白:被拒絕不是句句點,它只是人際間的自然波動。
我們不能控制別人喜不喜歡我們,但可以學著在喜歡自己這件事上,越來越穩。當霧漸漸散去,你會發現,有些人是短暫來訪,有些人會留下,而你自己,始終是那個值得好好相處的人。
結語:如果你也曾在霧裡,那我們是一樣的
如果你是個孩子,正困在「他不跟我玩了」的霧霾裡,請相信這只是片段,不是全貌。
如果你是個大人,也還記得那個不被邀請的瞬間,請別責怪那時的自己太在意。 因為在意,從來不是錯,只是代表你有一顆真誠的心。
讓我們陪孩子,也陪自己,穿過每一場「被拒絕」的霧,學會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