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我和孩子坐在沙發上,誰也沒說話。
我們剛吵完一架。理由是什麼?作業、生活習慣、房間太亂——那些每天都會重複的瑣事。爭執的話來得太快,傷人的語氣太重,而真正重要的話,卻一個字都沒說出口。
我明明只是想提醒,怎麼會變成指責?孩子明明只是委屈,為什麼說出來的卻是反抗?
後來我才明白,我們真正缺少的,不是溝通的機會,而是說真心話的勇氣。

真心話,是最難開口的語言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心裡有很多感受,卻只說出一半;明明想靠近對方,卻因為一句話、一個反應,就默默退回自己的小宇宙?
孩子也是一樣。當他說「你都不懂我」,背後藏的其實是「我好想你了解我」;當他大聲頂嘴,可能只是因為「我不知道怎麼說出口,但我真的很難受」。
而我們大人呢?
我們總是說:「我是為你好」「我沒有惡意」「你不要太敏感」,但很少說:「我其實很擔心你」「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跟你說,才不會讓你不舒服」。
我們怕傷人、怕尷尬、怕被誤解,於是把心裡的話包起來,只留下語氣和表情去表達情緒。結果卻常常南轅北轍,越想靠近,越讓彼此心累。
真心話,不是說得好聽,而是說得真誠
說真心話,不等於說重話;
也不是把情緒傾倒在對方面前。
說真心話,是願意在關係裡冒一點風險,交換一點真實。
我開始練習對孩子這樣說:
- 「我剛剛其實有點生氣,但我不是不愛你,只是我不知道怎麼開口。」
- 「我不是不信任你,而是我太擔心你會累、會受傷。」
- 「我想了解你,只是不知道你願不願意說。」
那些話說出口的時候,我其實很忐忑,怕被忽略、怕對方不領情。但慢慢地,我發現氣氛變了。孩子不再只是對抗,而是開始說:「你真的想知道嗎?」、「我本來以為你會罵我欸」。
那一瞬間,我知道我們都在學著,不再只用情緒交手,而是用心意交流。
關係,是從一點點誠實開始變好的
我們常以為好的關係來自理解,其實更深一層,是來自願意坦白的勇氣。不是每一次說出來都會被接受,也不是每一次真誠都會被善待。但你會發現,當你開啟一段真心的對話,哪怕只有一小段被聽見,關係就會開始有縫隙、有縫隙就能透光。
孩子會感受到:「我可以說,不會被馬上糾正或評價。」
我們也會開始看見:「對方不是不講,而是沒找到安全的空間可以說。」
不只對孩子,更是對每一段重要的關係
親子之間如此,伴侶之間、朋友之間、同事之間,其實也都一樣。
我們太習慣用「懂我就會明白」、「他應該知道我在想什麼」來取代溝通。但關係不會自動成長,是我們一次次試著開口、一次次願意靠近,才一點一滴被建構出來的。
有時候一句:「我只是想被你聽見,不是要你馬上改變」,
勝過千言萬語的指導與勸說。
我們都曾是那個被誤解、被忽略、說不出話來的孩子。現在,我們有機會用另一種方式打開關係的門——用誠實、溫柔的語言,說出我們真正的心意。
結語:你不需要完美地表達,只需要勇敢開始
說真心話從來不容易,但那是一條值得走的路。
願我們都能為彼此多一點勇氣、多一點等待、多一點不完美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