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人生,從完美的一週開始──書名《把時間買回來》
——主動出擊的人隨時都佔據上風,掌握時間主導權
肯.羅賓森:「人生中很多機會,都來自你營造的磁場能量。」
多數人一天的生活除了上班、上課,剩下的時間幾乎都被「空著」或「被動」佔據。看影片、滑手機、玩遊戲等,你以為是在放鬆,實際上卻把大量時間交給了其他人安排。
除非別人主動交辦任務,不然大多處在一種等事情發生的狀態。
▎你是主動型,還是被動型?
書中提到作者很常對客戶做的測試:
他會傳訊息問客戶:「你下個小時有空講電話嗎?」
這時會出現兩種反應:
1. 被動型:
沒有明確規劃一天或一週的人,收到臨時的邀約,會不假思索的答應,或是硬擠出空檔安排。
被動型的人,是處於被動等待的狀態。
2. 主動型:
收到邀約時,會明確告知對方:
「我週五下午1點,或是下週一上午10點有空,你哪一個時間比較適合?」
這代表他對自己的時間安排有掌控權,也能清楚做出選擇。
這讓我開始思考:我是哪一種人?
我有每天固定做的事情,像是看書、寫作、運動,但沒有明確時段表,都是「想到再做」。
一旦有人臨時找我,像是客戶預約、同學問問題,我就會中斷原本的計劃,掉進混亂中。
我都會告訴自己,時間還很充裕,只要今天能完成,晚一點做完也沒關係。
表面上看起來彈性,實際上是注意力跟精力很容易被切割、消耗。
▎無計畫的隱形成本
書中提到一個盲點,「緩衝時間」,也就是每個任務之間不知不覺流失的空檔。
舉個例子,像這樣的一天排程表:
1. 上午9:00 – 10:00:開會
2. 休息30分鐘
3. 上午10:30 – 11:30:與客戶見面
4. 休息30分鐘
5. 12:00 – 13:00:規劃下季預算
……
光是上午的休息時間就流失60分鐘了,如果到了下午肯定會流失的更多。
然而,這還不包括你從一個任務切換到另一個的「調整期」。
根據康奈爾大學的研究指出:
「員工在切換不同情境下,都需要花十分鐘的時間,才能回到高效能的狀態;相反的,如果員工不需切換情境,自覺工作效率會變高。」
因此,一整天太常切換情境,你會無法進入深層次的思考模式、無法集中注意力,各種想法在腦中亂竄。
但是,你需要花多久時間保持專注狀態,在切換任務時就已經打亂當下狀態。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我們常覺得「今天好忙,卻不知道做了什麼」。
▎讓每一週都有掌控感
作者提出四個具體做法,幫助我們打造一週的主控權:
1. 刪除不必要的緩衝時間
不要讓行程之間留太多空檔,否則時間會在「滑手機」與「不知道要幹嘛」中消失。
2. 將高能時段留給最重要的事表
注意自己在一天之中,哪一個時段是你能量最高漲的時候,就把重要事項安排在那個時間點;相反的,在能量低的時候安排不燒腦的任務。
依照自己能量的高低起伏,在不同時段執行合適的任務,就更容易「進入狀態」。
以我來說,如果早上要處理任務,我會先運動醒腦,才有精神專注在待會的工作上,不然下午的時段,是我精神最亢奮,能量最高的時刻。
3. 終結「超時」這個黑洞
規劃好一週的安排,就要如期執行,不能出現超時的狀況。
因為要是行程滿檔,又沒有緩衝時間,只要超時就會拖累到下一個安排好的活動。
4. 擠出你的NET(No Extra Time)時間
不浪費時間,同時進行好幾件事。
例如本書提到:
在通勤或打掃家務時,能利用時間聽播客,或是搭飛機時閱讀來滋潤心靈,不必再另外花其他時間進行。
像我自己,在健身和通勤時會聽播客節目,用相同時間來做更多事情。
▎總結:完美的一週,從精準安排開始
觀察你每週精力最充沛的時間,將最重要的任務安排在這個「能量黃金時段」。
把同性質的任務集中處理,避免一直在不同任務中切換,節省「進入狀態」的時間。
即使你是一個不喜歡被行程綁死的人,也可以建立「彈性中的秩序」。
先訂好基本行程,再保留彈性空間,就能讓突發事件不至於打亂全局。
記住:
一週不求完美執行,但能透過反覆調整,逐步打造出「時間與能量」平衡的生活模式。
當你開始練習「安排行程」,你會發現自己不再疲於奔命,而是有了選擇的自由與主導的節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