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是充斥各式各樣的困擾。」
「他人的行為總是令人感到厭煩。」
這本書很好的解釋了這些問題背後的源頭。
我總結了這本書的4種工具,幫助我們 :
透過覺察掌控個人生活
看穿他人行為背後的訊息
一 | 自我覺察:幫助我們掌控人生的第一步。
二 | 組成人格的三種狀態:有意識的覺知自己的狀態並做出改變。
三 | 心理地位:「世界觀」決定我們的行為。
四 | 心理遊戲:擺脫心理遊戲,贏了遊戲輸了自己。
一 | 自我覺察:幫助我們掌控人生的第一步。
自我覺察是指我們有意識的覺察自己內在的情緒、想法、價值觀。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斷問「為什麼?」
「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想法?」
「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情緒?」
另一個我常用的方法,較敏銳的人會發現我們的腦袋總是時時刻刻保持聒噪,想像一下你身旁有一個和你一模一樣的人,而腦中的聲音都是由那個人所說出來的。
這樣可以幫助我們與內在的聲音保持距離,客觀的審視自己的想法與情緒。
提升自我覺察可以增加我們的情緒智商(EQ)以及我們對他人的「同理心」。
二 | 組成人格的三種狀態:有意識的覺知自己的狀態並做出改變。

➊兒童自我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是由童年經歷的所有情感組成,這些情感會發展成更細膩、複雜的行為模式,成為自我的核心,定義我們一生的行為模式。
兒童自我狀態可以分為自然型兒童和適應型兒童:
➤自然型兒童
我們一出生就具備四種基本情緒,包含快樂、悲傷、驚嚇、憤怒(憤怒的行為更爲複雜)。
當一個人表現出這些基本情緒,我們就可以說他處於自然型兒童的狀態。
➤適應型兒童
想像一下,當你在兒童時期,你面對的是兩個高大的巨人,即使發生令你不悅的情形,你也無法逃離,因此,你只能展現出「順從的行為」,包含附和、取悅、道歉、依賴等行為。
在這樣的情況中,憤怒是比較特別的情緒,憤怒通常是帶有攻擊性的。不過我們面對的是「仁慈的獨裁者」,父母一方面握有掌控權,一方面又愛著我們,所以我們通常只能選擇用「無攻擊性的憤怒」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例如青春期時常用叛逆來表達憤怒。

總之,你只能選擇改變自己的行為來因應這個情況。
當一個人表現出這些行為,我們就可以說他處於適應型兒童的狀態。
➪處在兒童自我狀態時我們的行為和感受會像孩子一樣。
➋父母自我狀態。
小時候從父母那裡學到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人生的評判標準等等,這些會讓我們形塑一套自己的是非準則。
我們可以把父母自我狀態想成一位法官,這時的任務是指控他人,包含審判、定罪、懲罰。這時候我們的行為可能是批評、憤怒、嚴厲等等。
有些人可能會感到困惑,認為自己平時總是帶人溫和,怎麼可能有父母自我狀態呢?
那很可能你審判的對象是自己,沒有甚麼比自我批評還要更強烈的了。
➪處在父母自我狀態時我們的行為會像父母一樣。
➌成人自我狀態。
在成人自我狀態下,我們能以理性的方式,處理當下發生的真實狀況。
在這個狀態下,我們能夠計畫、考慮、決定與行動,依據事實做出適當的決策。我們能客傾聽他人對自己的想法而不馬上反駁。
★★★
在兒童狀態,我們會重現過去的行為、體驗過去的情緒。
在父母狀態,我們會批評他人,重現父母的觀念或價值觀。
唯有在成人自我狀態下,我們才能對自己有新的了解。
★★★
透過回憶自己的童年經驗,歸納出自己可能的兒童、父母自我狀態為何,並反思生活自己生活中何時處於這些狀態,有意識的覺知並做出改變。
三 | 心理地位:「世界觀」決定我們的行為。
心理地位包含你對自己和他人的看法是好或不好,也就是依照你認為自己有沒有價值感,以及你認為別人有沒有價值感,可以區分為四種地位:
「我好,你也好。」
「我好,你不好。」
「我不好,你好。」
「我不好,你也不好。」

這可以視為我們看待一切人事物的「世界觀」以及人際互動的基石。
而我們會透過「自我實現預言」,也就是我們會控制自己做的事情以符合自己所抱持的信念,來不斷地強化自己的世界觀。
舉例來說,一個處於「我好,你不好」的主管,可能會覺得員工都很懶,不可以信任,因此總是嚴格的監控、批評他們,員工感到壓力大、沒有動力,便會進一步驗證主管的信念,「我就說他們不可靠!」
四 | 心理遊戲:擺脫心理遊戲,贏了遊戲輸了自己。
不同心理地位的人可能會玩不同的心理遊戲:
➊「我好,你也好。」
這類人會覺得自己和他人都是有價值的,可以共同合作努力。
在團隊中他會選擇信任、支持彼此 → 結果團隊表現良好 → 進一步證明大家都是值得信任的。
➋「我好,你不好。」
這類人總是處於父母自我狀態,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常會在遊戲中發怒、批評他人。
➪「我逮到你了!」遊戲
員工犯了錯誤,可能會被主管大聲咆嘯,小題大作 → 主管合理自己的發怒行為 → 進一步加深「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地位。
➪「你為甚麼讓我失望?」遊戲
當父母指責小孩考試成績差,批評他不用功、偷懶 → 結果小孩自我懷疑導致成績持續低落 → 進一步證明小孩總是讓自己失望。
➪「我是為你好!」遊戲
當父母批評小孩幼稚、不懂事 → 孩子可能會反抗或疏遠父母 → 父母進一步責怪對方不懂自己的用心,證明孩子的幼稚。
➌「我不好,你好。」
這類人會對自己的評價很低,認為別人比自己好。他們通常會努力記住不愉快的事情,而忽略美好的時光。
➪「我是倒楣鬼」遊戲
我的氣場很差,而且風水不好 → 難怪事情總是不如我的意 → 進一步加深自己無能的信念。
➪「可憐的我」遊戲
員工認為身旁的同事總是在挑自己的小毛病 → 覺得一定是自己不夠好 → 進一步驗證「我真的很差勁」。
➍「我不好,你也不好。」
這類人總覺得世界是殘酷的,人生沒有意義,抱持最消極的想法。
➪「看吧!我就說沒用」遊戲
一個人總是表現消極,不上進也不嘗試新機會 → 結果一事無成 → 進一步驗證人生沒有希望的信念。
無論處於何種心理地位,其共同點都是我們所抱持的信念,會讓我們選擇做特定的事,以確保所做的事和自己的信念相同(畢竟大腦不喜歡認知失調)。
使用以上四種工具,我們可以有意識的覺知自己和他人行為背後所傳遞的訊息。
雖然我們的行為受到童年經驗很大的影響,但幸運的是,我們可以透過後天的努力改變。
我們可以一輩子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怪罪世界或他人對自己不公平,將一切的悲慘都怪罪於外界。但我們也可以負起責任。
這是很困難的過程,但也意味著我們擁有對生活的掌控權,同時也能對別人的行為背後的動機有更深入的理解。
若想對自己和他人有更深刻的認識,那我非常推薦讀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