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士山靜靜矗立如常,就像真正的幸福,不喧嘩,卻深刻。
那天,我站在富士山腳的觀景台,拍下這張照片時沒多想。現在回看,才發現那隻飛翔的老鷹,也像我追尋幸福時緩緩升起的心念。
一門讓我豁然開朗的課
幾個月前,我在網路上偶然點開了耶魯大學開設的線上課程《The Science of Well-Being》(幸福的科學),由心理學教授 Laurie Santos 授課。這門課是耶魯史上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主題是:如何透過心理學與行為科學,讓自己更快樂。
我原以為這不過是另一門理論課,沒想到,它讓我重新思考了「幸福」的真正意義,甚至回頭理解自己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瞬間,竟也藏著幸福的真相。
我們對幸福的四個迷思
1. 錢越多越幸福?
心理學家 Daniel Kahneman 的研究指出:當年收入達到約 75,000 美元後,金錢對幸福感的影響會顯著下降。我們以為賺得越多就會越快樂,但現實是:快樂來自我們如何使用資源,而非資源的多寡。
2. 成就帶來長久幸福?
我們不斷設定目標、完成任務,期望從中獲得持續的滿足。然而,「適應現象」(hedonic adaptation)告訴我們:即使是升遷、得獎、買房,快樂感也會迅速遞減,然後我們又投入下一輪追逐。
3. 社群媒體上的人都比我幸福?
社交平台展示的是他人的「高光時刻」,經過修飾與挑選的生活片段,讓我們誤以為別人都過得比自己好。研究指出,社交媒體使用與比較心態高度相關,這也是影響幸福感的殺手之一。
4. 幸福是天生的,改不了?
事實上,幸福感中有 40% 來自我們每天的選擇與習慣(Lyubomirsky, 2007)。也就是說,幸福是可以透過練習與行動去累積的,而非命運天定的禮物。
幸福不是目標,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幸福心理學之父 Martin Seligman 提出的 PERMA 模型,是這門課的重要架構,也為我描繪了幸福的五個核心:
• P:Positive Emotions(正向情緒)
• E:Engagement(投入感)
• R:Relationships(良好關係)
• M:Meaning(意義感)
• A:Accomplishment(成就感)
幸福不是完成某件事後的「結果」,而是你在過程中是否感受到快樂、參與、連結與意義。
性格優勢:用對自己的強項,讓幸福變得容易
這門課中我最受用的一部分,是關於 VIA 性格優勢測驗。這是 Seligman 與 Peterson 所建立的研究工具,將人類的正向特質分類為 6 大德目、24 種性格優勢。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前五大代表性格優勢(Signature Strengths)」,運用這些優勢的人,能更自然地獲得快樂與滿足。例如:
• 有「感恩」特質的人,適合寫感恩日記;
• 有「幽默感」的人,能用笑聲溫暖他人;
• 有「好奇心」的人,從探索中得到活力。
知道自己的強項不夠,還要有意識地使用它們。
這也正是課程中強調的 G.I. Joe 謬誤「知道」不等於「做到」。
想知道你的五大性格優勢?可以到這裡測驗:VIA Character Strengths Survey
從課堂走進生活:幸福,其實可以練習
課堂不只是講理論,也教我們如何「做」:
• 寫感恩日記:每天列出三件感謝的事。
• 做正念冥想:讓心安住當下。
• 減少社群媒體使用:降低比較,回歸自我。
• 建立深層關係:與人深入對話,而非只滑讚。
• 重視體驗勝過物質:一頓飯的陪伴,往往比一件新東西更幸福。
有人花上萬美元前往太平洋某個度假小島,卻因為習慣比較而無法真正放鬆;
有人只花30美元在城市中漫遊,卻感受到真正的自由與滿足。

這間名為「天祥庵」的老屋食堂,是我們與幸福不期而遇的地方。
在富士山下,我們用五、六種語言點了一頓幸福
那是一次出差。行程密集之餘,利用周末安排了前往富士山及河口湖周邊走走,感受日本的初春風光。
我們來到一間位於富士山腳下的老餐廳,名叫「天祥庵」。那天,我們一行人來自近十個國家,坐在榻榻米上準備點餐...
但問題來了,菜單全是日文,上頭唯一的翻譯是簡單的英文,例如,各式拉麵、冷麵全都只寫了「noodles 」(我當時還笑著想,幸好不是寫成「noddle」),卻看不出是哪種湯頭。於是我們開始進行一場多語言接力:日文翻成英文,再翻成法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阿拉伯文…。
由於各種食材的單字實在陌生,比起專業的術語更難理解,大夥你一句我一句地猜,整整花了一個多小時才點完餐。但笑聲不斷,每個人都樂在其中,這頓飯也變成此行最難忘的記憶之一。
我們拍了一張合照,紀錄這場特別的文化交流。
不過,出於對朋友們的隱私尊重,我選擇不公開那張照片。
有些幸福,是只屬於當下、屬於在場之人的。
有時候,幸福不需要完美的語言,只需要一張圍坐的桌子、一段溫柔的耐心,以及一顆願意理解彼此的心。
笑福壽:幸福的形狀,也許就是這三個字
構思這篇文章時,我翻看當天的照片,回想起餐廳牆上的一幅書法,上面寫著三個字:笑福壽。

那一刻我怔住了,因為它說中了我這整段經歷:
• 笑,是放鬆與幽默,是不用翻譯也能感受到的溫度;
• 福,是那頓混亂卻充滿善意的午餐;
• 壽,是這份記憶將長存在心裡。
那間名為天祥庵的餐廳,還掛著另一幅字:「春無事」。如今想來,那一餐、那個午後,不正是「春無事」的寫照嗎?

陽光灑進木格窗,仔細瞧「春無事」幾個字靜靜守候,那天的午餐沒有效率,卻有溫度。
幸福,不只是科學,更是生活的藝術
這門課,讓我從一個理性理解幸福的人,變成一個願意練習幸福的人。
幸福不是一場比賽,也不是目的地,而是一種活在當下的能力。
當我們懂得感恩、懂得欣賞、懂得不比較,也許,就能在日常的縫隙中,看見屬於自己的笑福壽。

可愛的陶製貓頭鷹,守在富士山下的小攤,也許提醒著:幸福,也可以是靜靜陪伴的樣子。

如果你也曾在某個深夜問自己:「努力追求成功與收入之後,人生還有什麼?」
或許你也會對這篇文章感興趣:〈馬斯洛金字塔的顛覆者:當最高需求先於生存〉
延伸連結與資源
版權聲明:
本文及照片版權屬於作者本人所有,歡迎分享原始鏈接,但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轉載、複製、改編或用於其他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