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拜我在超商等排隊時,一對約莫大學生年紀的情侶在一旁等咖啡,然後就聽到以下的對話,大概內容是
女生說:"你是不是上禮拜去XXX?為什麼沒有跟我說?"
男生看似尷尬地回應:"沒有拉,那只是跟家人去逛街,因為是家人就沒有特別說..."女生應該也察覺到對方尷尬的表情,我猜她可能也覺得自己會不會"管"太緊,於是又帶著一點自責的感覺說: "照顧我是不是很累?你覺得照顧我很累對不對..."
男生看許多人都在看他們,他一臉尷尬又耐心地回:"沒有...,不會呀~寶寶~"
後來他們拿到咖啡就離開了,後續對話如何發展我也不清楚。
我不確定平常大家的身邊有沒有聽過這樣類似的情侶對話,身為旁觀者,這也或許是等咖啡情侶他們舒服相處的方式,不過想到自己年少時也是缺乏安全感的那種伴侶看見他們的相處模式我心中很有感,高中時我會想知道對方的行程、每天發生的事或朋友家人的事,多半時候當故事聽同時也想更認識對方,對方如果不想多說就會感到沮喪~
後續在升學的路上才慢慢練習怎麼在親密關係中穩定自己的情緒,給予對方舒服的空間。 有感而發就產出了這篇文,以下是我覺得可以慢慢在人際或親密關係中練習情緒穩定的三個步驟
-----0禎起手的工商時間-----

也剛好前幾天,我的朋友在進行碩士論文,主要研究親密關係中的依附與情緒等議題,使用三種工具量表來分析,完成她的問卷後我也獲得知識的更新。 她透過近年來研究成人依附常使用的量表,由孫頌賢(2007)翻譯有關「焦慮」與「逃避」兩向度模型的量表和何文澤與葉光輝(2023)兩位學者,借鏡華人文化中的「關係主義」,發展出的「親密關係情緒調節模型」,目前此量表的建立已被學刊接受,但尚未發表。最後一份是衝突因應策略量表(張妤玥、陸洛,2007),原本是用用在工商組織,後來經過一些修正,才進行翻譯並使用在愛情關係中。 我填寫完後感覺這些量表確實可以反映親密關係中的依附取向。 雖然這份問卷不會在填寫完成後解析填寫者的依附型態或親密關係中的狀態,但有些題目可能可以做為對自己在關係中的反思或提醒。 如果你對問卷內容有興趣,甚至對整份研究覺得好奇,可以填寫問卷或關注後續論文在國家圖書館上發表的時間喔~ (她會畢業啦...我相信是如此!!)
-----突如其然地結束工商時間-----
ㄕㄨㄚˋ!! 好~回到主題
在親密關係中怎麼練習成為一位情緒穩定的伴侶呢~
以我的觀點,我覺得可以慢慢練習用以下三個步驟,成為情緒穩定和一個讓對方感到安全感的伴侶
1.認識情緒
情緒是短暫且波動大的情感流動,每句話,每個行為動作、表情等都帶有個人情緒,這些流動的情緒會交織融合在一起後成為你一天的心情。所以認識情緒會是很重要的一步,我的個版有相關文章,網路也有許多資源可以參考,為自己當下的情緒狀態定位,知道自己的情緒狀態,還有當下狀態的背後是否還有其他情緒。
2.承接情緒
我聽過很多人說,解決問題前先解決情緒,我其實不喜歡用解決這個動詞,因為情緒幾乎不可能被解決,除非壓抑它,因為它就存在著,然後也是當事人當下最真實的感受,感受可以被看見,可以被感覺,但感受能怎麼解決?
所以看見自己的情緒後,練習接著承接自己的情緒,壓抑是一種策略,但我認為它是最後的大招,在壓抑之前有很多承接情緒的方式。例如我會給自己時間和空間思考剛剛發生了什麼?是什麼事情讓我感到不舒服。梳理自己的狀態就是承接情緒的合適方式,當熟悉覺察情緒和承接情緒後,再把自己身上練習的成果移到承接伴侶或其他人的情緒
3.設立界線
以前常聽到一些愛情語錄說什麼"愛別人前,先學會愛自己",但這句話背後是什麼意思? 我認為頗心靈雞湯,因為這與設立界線的概念很像,設立界線是尊重對方的同時也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尊重你的伴侶跟你的喜愛、價值觀、宗教、工作、個性或是習慣等等的不同,用前面情緒的練習看見對方的所需,能給予的時候給予,不想或不能的時候也適當拒絕(但怎麼適當又是另一種技巧了)。
我覺得上面的練習都需要些時間,不管練習的成果如何,踏出第一步都很不容易,更多時候也需要持之以恆地練習~
希望能協助大家在伴侶面前展現真實的自己,如果有其他可以提供穩定情緒的方式也歡迎留言與其他格友們知道喔
也歡迎對依附量表有興趣格友們可以點這裡填寫問卷
https://www.surveycake.com/s/G6rdN
之後也可以領取小禮物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