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文章中說過投資股票,可以簡單分為三個部分:了解公司前景,建立關鍵指標,和追踪公司表現。
而建立關鍵指標其中一個目的是,方便日後追踪公司表現時,不用將業績報告從頭看到尾。只需要從報告裡,找出那些關鍵指標,做一些簡單的比較,就可以了解公司的情况。
現在AI工具的功能強大,有朋友可能想用AI幫忙,找出和分析報告中的關鍵指標,但又不知道怎樣開始入手。今天就讓我用一些例子,來跟大家說說吧。
準備就緒
第一步,我們需要準備以下兩個東西:
- 公司的業績報告:這篇文章的例子,我用了香港中電控股(CLP Group)的業績報告,主要是因為自己比較熟悉,你絕對可以用其他公司的報告。
- 網上AI工具:同一道理,我選擇了微軟的Copilot,一個完全免費和熟悉的工具,你也可以用其他的,像DeepSeek、ChatGPT,等等。

微軟 Copilot 首頁
第二步,就是上傳報告到Copilot:

先按『+』,再按『 Upload 』

告訴 Copilot 報告的標題,方便它分析,再按『↑』開始上傳
第三步,上傳完成後,Copilot就會列出初步的分析結果:

Copilot 初步的分析
現在萬事俱備, 接下來我們就正式開始,用AI來做分析。
開始出發
同AI工具溝通,主要是用文字,中文或英文都可以。
由於之前下載了中電控股的業績報告是英文版,加上Copilot處理英文的能力比較強,所以我就用了英文去跟Copilot溝通。基本上,用一些簡單的英文和會計術語,已經足夠。
例如,想從業績報告做以下的分析:
- 找出報告中2024年及2023年的數字:收入、公允價值變動前營業收益、公允價值變動後營業收益、總收益、末期股息、股息總額。
- 之後將資料放入列表裡,整理分成四個表欄:數字名稱、2024年金額、2023年金額、同比增長率。
只需要將下列的提問,複製到Copilot就可以:
Extract the following items for 2024 and 2023:
- Revenue
- Operating earning before fair value movements
- Operating earning after fair value movements
- Total earning
- Final Dividend
- Total Dividend
Put the info in a table with 4 columns:
- Item name
- Amount in 2024
- Amount in 2023
- Increase or decrease percent

提問複製到Copilot
接着,Copilot會立刻回覆分析的結果:

Copilot 回覆分析的結果
坦白說,無論這份業績報告我有多麼熟悉,要找出這些數字再做這樣的處理,最快我自己都要用上二十分鐘,但Copilot只是用了十秒!
不過,我想提醒大家一點,在提問Copilot的初段時,它不一定立刻做到百分百的要求。像以上剛剛的提問,我也修正了好幾次,才能做出我心目中的效果。
但修正好之後,同一個提問只需要簡單的改變,就可以在同一份業績報告中,找出和分析不同的資料。例如,將之前提問中的Revenue(收入),改成Finance cost(財務成本),就能分析出財務成本的變化。
而且同一個提問,更可以用去分析,完全另一間公司的報告。我的投資組合裡,最多的時候有十間公司的股票,所以你可以想像,Copilot為我省了多少時間。
再進一步
除了分析,Copilot還可以將資料整合到需要的格式,方便之後不同的處理。
例如,以下的提問可以將之前列表的結果,轉換成重點形式的表達:
Convert the table into point form with the following sentence format:
<item name>
is <up or down> <increase or decrease percent>
from <number in 2023>
to <number in 2024>

列表轉成重點形式的結果
如果想深入一點了解某些數字,例如是,收入改變的原因,和將來的挑戰,可以用下列的提問:
Explain more on Revenue
- Add 2 points on why the increase or decrease
- Add 1 point on any upcoming challenges

收入改變的原因,和將來的挑戰
其實這些AI的提問,絕對是可以變化萬千,只要想得出,AI都有可能做到。雖然自己也是資訊科技出身但絕非AI專才,所以我懂的只是皮毛。如果你覺得之前的提問,效果已經很神奇,你可以想像在AI專才的手裡,這些工具能發揮出怎麼樣的力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關於『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的資訊。
最終決定
說到這裡,大家都應該感受到AI強大的效能,或許有朋友會問:為甚麼我們還要自己做分析,可否直接問AI哪些股票可以買賣?
我的答案是:不能,原因有兩個。
首先,現在大部份的AI工具都有保障措施,會直接拒絕回答,股票買賣或預測的問題。另一方面,股票預測涉及太多因素,包括內部管理、經濟環境、地緣政治等等。儘管AI的發展一日千里,但要了解清楚這些複雜的變數,我相信在短中期內,難度還是不少。
所以雖然現在的AI,已經是一件不可或缺的『工具』,甚至是一個得力的『助手』,但最終的投資決定,還應該是我們自己去做。 因為身為投資者,我們需要對自己的決定負責,不能輕信他人的意見去做決定,這些意見包括,來自只是身為工具或助手的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