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皆以「動畫版」為主,會暴雷,請斟酌閱讀!
(圖片皆截自「木棉花 YouTube」跟「動畫瘋」)
。...。...。...。...。...。...。
不去過問外面的世界,就是和平的嗎?
目前我只看完《進擊的巨人》(以下稱「進巨」)的動畫,還不了解這部作品的全貌,不過我相當喜歡諫山創老師的鋪陳,以及滋養故事裡的哲學思辨——
他讓觀眾不得不去思考。
許多人對結局表示不滿,不過,我相當喜歡這樣的結局,
就算事後諫山創老師認為應該有更柔軟的詮釋方式,我認為動畫的結局是有意義的。
為什麼艾連為了「自由」,願意發起「地鳴」呢?
當他看見世界的結局是難以突破的循環,我們是否也能理解,以十九歲的孩子來說,
他實在承擔太多,換作是我們,若擁有強大能力,是否也會保護自己中意的人,
而犧牲更多人類呢?
邀請你一起陪我思考,我看見的環節。
紛爭都是由微不足道的小事引起
巨人的能力,是由始祖尤米爾開始的。尤米爾為了保護弗利茲王而死亡,弗利茲王未感激或心疼,反而讓自己的三位女兒──瑪利亞(Maria)、羅塞(Rose)、席納(Sina)分食自己的母親尤米爾的屍體,以繼承巨人之力,讓力量繁衍下去。

尤米爾《進擊的巨人》
幾百年之後,保護人類的三道高牆正是以三位孩子的名字命名,意謂無人嘗試打破這足夠龐大又完整的高牆(除了調查軍團),牆內的人一直是按照過去的邏輯過活,始祖尤米爾象徵著由時間堆疊的龐大社會結構。
讓我聯想到電影《駭客任務》(The Matrix,1999)提到的「母體」,影射我們被教育的觀念與理念,是龐大的「結構」(也就是「母體」)餵養的規矩,試圖推翻的人會因道德或罪惡感而躊躇,或是被視為「異端」被殲滅(殺害滅口)。
過著被規劃好以及被餵養的生活固然舒適,但也會逐漸遺忘反抗的能力,這也驗證在巨人入侵帕拉迪島時,牆內的人類皆無法抵抗,只能任由巨人吞食。

尤米爾 & 米卡莎
在動畫最後,觀眾理解始祖尤米爾所做的一切,其實是對弗利茲王的執念,擁有強大力量的她,將使用自己力量的權力賦予他人,明明她完全能自由地保護自己,但因為愛著這位不珍惜自己的國王,她甘願工具化自己。
尤米爾讓世界陪她承受詛咒。

米卡莎
或許有些觀眾認為,僅僅是一場不對等的愛,竟能催生這樣駭人的力量?
乍聽之下,或許會覺得尤米爾有點傻,但再細想,即使到了現代,有多少人因自己投射
的愛慕,將自己變成了怪物呢?
在希臘神話中的《木馬屠城記》,帕里斯(Paris)為追求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海倫(Helen),而讓斯巴達國王墨涅拉俄斯(Menelaus)發起戰爭,造成許多士兵死亡。
同理,歷史上有多少戰爭,不就是因為各種私領域的小事,而醞釀成無可挽回的鬥爭?
始祖尤米爾,不過是擁有跟凡人一樣的堅持罷了。
牆內與牆外──自由是什麼?

艾連.葉卡
人類被賦予過多的能力,而擁有權力的人為了不讓世界失控,他們會創造龐大的結構管理人類,讓人類、我們待在「看似和平」的世界裡。不過,我想你跟我都明白,世界只要有人類存在,就無法擁有絕對的和平,我們無法反駁這樣的想法,因為「沒有戰爭」不等於「天下太平」,鬥爭存在在任何生活周遭──職場、校園、網路,還有家庭。
在看進巨時,我聯想到諸多電影與小說,像是前面提的《駭客任務》、《別讓我離開/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2005 )、《穿著條紋上衣的男孩》(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2008),以及《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1998)。這些電影小說與進巨的連結有——「被限制行動與思想」、「兩個世界的對比」、「對外面世界的好奇」,以及「對自由的渴望與恐懼」。在進巨反覆提到「自由」,除了強調肉身的行動自由,還有抽象卻時刻存在的思想自由。
艾連所追求的就是思想自由。
而在動畫裡,不難看出許多跟「宗教」息息相關的設定,畢竟「宗教」曾經佔據歷史相當大的篇幅,也曾經是許多人類深信不疑的信仰,然而,宗教相當於「高牆」,給人類安全,卻同時伴隨著「限制」。
我想諫山創老師大概看過不少與聖經神話相關的資料,除了艾連被鍊子鎖住,額頭被劃一刀流血的場景影射耶穌基督為人類受難的模樣之外,許多故事與名字設定也有類似的痕跡:

肯尼劃傷艾連
- 13:獲得巨人之力,僅能活十三年:在原著為始祖尤米爾獲得力量的年限,而在《聖經》中,十三是不吉利的數字。
- 3:象徵「天使」的數字,聖經常提及的「三位一體」,而三道牆的名字(尤米爾三位孩子),也各自含有不同意義:
- Maria:在聖經,是聖母瑪利亞的名字,意為「聖潔」;但在拉丁語,這名字有「苦痛」、「寵愛」,還有「叛變」之意。
- Rose:常見意義為「玫瑰」,在英國玫瑰之戰便有「權力/忠誠」之意,在古希臘羅馬神話也有「保密」意義。
- Sina:在葡萄牙語中,意為「命運」,而在拉丁語中,意為「帝國」。
綜合上述的設定,巨人對人類來說是邪惡的象徵,三道牆從起初的「純潔」以及「反叛意願」,到後來培養「效忠」意識,成就了牆的核心,建構了「帝國」。
而人類不去好奇牆外的世界,他們永遠不知道,一直以來保護自己的高牆,正是讓自己畏懼的巨人(硬質化成為圍牆)。艾連為了還給人們真正的自由,他發起地鳴,讓人類再次想著對未知的恐懼(地鳴產生的反撲),以達到他一直想做到的使命,即將巨人消滅(打破固有的思維)。
我們是信仰的奴隸
「所有人都是某些事物的奴隸。」──肯尼.阿卡曼

肯尼.阿卡曼
即使沒有宗教信仰,我們心中總有追尋某件事物的嚮往,可能是在某個國家生活、成為某個身份,亦或只是遵循某種生活態度。
即使沒有明文規定,我們終究都在追尋某個目標,我們投入、犧牲,進入心流,一直到信仰崩裂,或心甘情願與信仰共存為止。例如里維執著殺戮、漢吉投入巨人研究、艾爾文對地下室的真相的堅持、阿爾敏嚮往看見海、吉克追尋被生下來的意義,艾連追求自由——每個人,都是某項事物的奴隸。
艾連從故事開始就討厭在牆內弱小的自己,執意要突破高牆,認為只要看見世界,他就能變的強大。一直到他看見瑪雷,認識萊納、貝爾托特、亞妮,他才認知原來世界並非只有他的家園帕拉迪島,他想保護的國家是某個國家的敵人,而他視為敵人的國家,對某些人來說是他們的家園。
「我真的,好失望。」
有時候,看見恐懼的原形是會讓人失望的。
像是你做足萬全準備來抵抗,但眼前的「恐懼」卻是「普通的」,
讓你不知道過去拼命的自己,是為什麼在努力。
當艾連知道所謂的「敵人」也是普通人類,他所說的「失望」像是在埋怨,
埋怨他自己一直以來的堅持是什麼,他也成為自己憎恨的敵人嗎?
沒有人能告訴他真相,但他也明白──任何人都是自由的。

艾連 & 阿爾敏
艾連認為世界上只要還存在巨人之力,那這龐大的輪迴會不斷重演,總有人要承擔另一個人的歷史,因此,即使知道自己的抉擇不被理解,艾連仍堅持發動地鳴,因為他自始至終的目的只有保護他珍惜的夥伴。
地鳴有如《諾亞方舟》,僅讓世界上的兩成人類生存,並讓其他人繼續繁衍,那是艾連交付夥伴的願望,期待他們能打造新樂園。
不過,艾連的決定,也證明了不爭的事實──即使巨人不存在,戰爭也會繼續。
人類所經歷的痛苦,並不會停止。
人生的意義都是由微不足道的小事堆疊
「如果是為了跟你玩傳接球的話,現在的我,覺得再出生一次似乎也不錯。」──吉克.葉卡

吉克的義父:湯姆.庫沙瓦
任何痛苦都是在活著的時候才會感受到的,人類太脆弱,我們憑藉生物本能讓自己活下去,透過習得的經驗躲避痛苦,但誰都無法面臨死亡的結局。
既然人到世界上,經歷萬種痛苦還是死去,那為什麼要被生出來呢?
這是吉克發起安樂死計畫的初衷。
而與阿爾敏的對談,打破了吉克對生存意義的執念。
阿爾敏一直秉持著任何事情都能用「溝通」解決,他努力心存善念,卻依然雙手染血。
即使如此,他還是堅持以最人道的方式,與敵友共處。
他喚起吉克活在世上少數感到快樂的回憶──與義父湯姆.庫沙瓦玩傳接球的時光。

紛爭都是由微不足道的小事引起,但快樂,也是因微不足道的小事堆疊。
人生的意義在於,因為某個微不足道的小事,即使知道結局是什麼都沒有,
也會覺得,來到世界上活一次,也不是都沒有意義的。
人類也可以很堅強。
。···。···。···。···。···。···。···。···。···。···。···。···。···。···。···。···。
《進擊的巨人》透過龐大的敘事結構,描繪了我們所處的社會體制與權力機制,
一路延伸至人類的生存哲學。它提醒我們活著有多麼掙扎與無力,
同時也喚起我們內在那份仍願相信、仍能快樂的單純力量。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牆內世界」,而牆外的世界不一定更好——
但至少,在有限的人生裡,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
即使那份意義只存在短短一瞬,也足以讓人願意再多活幾年,
只為了再感受那一刻的真實與閃光。
願看過這部動畫/漫畫的你,也能找到一個能與你一起討論、一起感受這部作品的人。
。···。···。···。···。···。···。···。···。···。···。···。···。···。···。···。···。
我是Lior,這裡是Hiraeth World,能夠分享任何聲音的地方,
若對我的文字有所感受,歡迎留言與我討論。
希望我的文字,能在快節奏的生活裡,找到一絲喘息之地。
若喜歡我的文字,也歡迎來Instagram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