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主的『主奴情境』切換 : 黑格爾在創業現場的再現

企業主的『主奴情境』切換 : 黑格爾在創業現場的再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序章|你以為的「老闆」,其實早已被困在自己的公司裡】


這是一家成立滿五年的數位行銷新創公司,名字叫做「白象數位」。創辦人鄭以濂,35歲,曾在四大廣告公司歷練,滿懷理想出走創業。五年前,他寫了一篇「為什麼我們不再賣創意,而是賣真實」的長文在LinkedIn上爆紅,吸引了第一波客戶與兩位合夥人。

起初,他們什麼都自己來。做網站、投廣告、剪片、寫文案、跑簡報、請款……一條龍服務,一邊接案一邊累積實力。直到第三年,團隊擴編到20人,搬進新辦公室,引進CRM系統,導入遠距混合辦公。他開始轉為管理角色,參與募資、談合作、經營社群。

第五年,公司營收突破八位數,看似風光。但也就是這一年,他開始感受到一種無法言說的失重——他,正在一點一滴失去「老闆」的主導感。

raw-image


【第一章|黑格爾沒預測過新創公司,但他的主奴辯證卻準到讓人起雞皮疙瘩】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Hegel)在200年前提出了著名的「主奴辯證法」。在《精神現象學》(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中,黑格爾建構出一套歷久彌新的辯證圖景:「主奴辯證」。這不是階級鬥爭,也不是權力操作,而是一場靈魂的深層角力。

核心概念如下:

  1. 人追求承認(Anerkennung)
    人的自我意識無法單獨成立,只有透過他人的承認,我們才確認自己的存在。
  2. 對抗中的結果:主與奴的誕生
    在兩個自我意識的衝突中,會產生一個主體與一個從屬。但這只是表象。
  3. 真正自我意識的覺醒:來自奴的勞動
    主離開了勞動,脫離現實;而奴透過實踐、創造、執行,反而與現實建立了連結,也因此真正認識了自己


簡單來說就是:

兩個自我意識者相遇,彼此渴望被承認(Recognition)。於是產生衝突,最後形成「主」與「奴」的角色分化。主掌握控制權,奴服從。

但黑格爾卻指出——真正會發展出深層自我意識的,其實是奴。

因為主逃避現實,只沉溺在權威裡;而奴必須勞動、實作、與現實接觸,反而獲得自我進化的契機。

而這不就是鄭以濂正在經歷的事嗎?


【第二章|職場版本的主奴 : 當創業者不再「幹活」,就開始脫離現實


你以為企業主是主,員工是奴?

你以為自由工作者是主體,接案公司是掌控者?

黑格爾提醒我們:主奴不是角色,而是「誰在用現實鍛鍊自我」的差異。

(一)企業主的雙重人格:主的名義、奴的日常

企業主早上開會要拍板決策,下班前還要回投資人信件、查庫存、算預算。

他像個拿著金權的「主」,但每個行為卻像個「應聲蟲」:

  • 銷售不佳:是市場的錯?
  • 員工離職:是文化不穩?
  • 金流吃緊:是財報不懂看?

不,他什麼都知道,但就是改不動——因為每一條神經都被「求承認」牽引著。

(二)員工的隱性主權:從奴役中活成有選擇的人

再來看看那個剛進公司三年的行銷專員:

他被KPI逼著跑,報告被主管改到體無完膚,日常像極奴隸。

但這三年,他學會了:

  • 如何用GA與熱區圖分析用戶行為
  • 如何寫出有轉換力的CTA
  • 如何讓品牌故事打中社群共鳴

三年後,他不是跳槽就是創業。他沒有權力過,但他擁有選擇的自由了

這才是主奴辯證真正的反轉點:

從奴的位置出發,在現實中摸索到主的手感。


鄭以濂則已經快一年沒碰案子了。不是不想,而是根本沒空。

他每天的時間被塞滿:早上八點到十點開主管協調會,十點到十一點審核財務報表,十一點到十二點跟新創投資人聊成長曲線,下午回信、與業務總監對焦、處理人資問題、錄Podcast、回記者的採訪信。

晚上回家後,他會坐在沙發上打開前端開發的Figma畫面發呆。他很想再畫一次網站動線,但內心一股說不上來的抗拒油然而生。他怕畫了會不夠好,會被現在的UI設計師笑他落伍。

這就是主奴角色的斷裂:

他還自認是主,但現實早已不再給他那種操作感。



【第三章|公司的真正主導者,是那些還在碰素材的人】

進階詮釋:黑格爾對企業主的殘酷提問

  1. 你是真的掌握現實,還是只享有形式的權威?
  2. 你是不是害怕勞動與實踐,所以把執行都外包給別人?
  3. 你有沒有在「從屬」中去提煉自我,而非逃避責任?
  4. 你面對失敗時,是想罵人,還是開始思考怎麼進化?

黑格爾不鼓勵我們追求當「主」,他要我們理解:

人生最強的「主」,都是在「奴」的現場裡鍛出來的。


「你覺得公司現在最有權力的是誰?」

有次內部會議結束後,策略副理彥甫問了這句話。

沒有人說鄭以濂。大部分人說的是:

  • 負責內容腳本的小綾,因為她一出手影片點閱率就破10萬;
  • 帶頭做SEO的小杰,因為他搞懂了演算法怎麼運作;
  • 還有創意總監Karen,她能讓客戶立刻簽案的提案天賦,幾乎無人能敵。

鄭以濂聽到後沒有生氣,只是沉默。因為他知道,這是真的。

公司是他創的沒錯,但現在能真正推動現實的那些人,已經不是他。

在白象數位裡,那些「奴」的位置——前線專員、內容製作者、技術人員、業務窗口——雖然沒股份、沒頭銜,但卻能掌握每個專案、每次轉換率、每支素材的生死線。

當你能真正掌控「現實的槓桿」,你就不是奴了。

你是藏在奴位裡的主。

而真正被現實遺棄的,是那個曾經創業,但現在只能看簡報、靠PPT、靠投資方話術活下來的「主」——他,只剩表象的權力。

企業主其實是一種被現實綁架的身分幻覺

鄭以濂曾經以為,當他不用再寫文案、投廣告、剪片時,就真的升級了。他開始談遠大的願景,開始學財報、學募資、學品牌擴張。

但他越學越空虛。

他開始發現,所謂的「管理者」角色,往往只是被動調整現實的人——而不是創造現實的人。他必須配合:

  • 客戶預算與瘋狂期望
  • 員工的個人成長與薪資議題
  • 市場演算法的突變
  • 投資人提出的擴張建議

每一件事,他都必須讓步。他說不的次數越少,代表他身上的主體性越來越淡薄。



【第四章|黑格爾早就預測過:主是被奴定義出來的】

創業者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不是老闆,我是大家的後勤部隊。」


上面這句話聽起來很謙虛,但其實很殘酷。因為當你真的只剩下「支援角色」,你會慢慢發現:你不再創造價值,你只是在維繫系統。

那你就成了系統的奴,而不是系統的主。

黑格爾的意思不是「奴比較好」,而是「奴比較有機會成長」。因為奴的每一刻都在與世界交手,他每一次創作、溝通、執行,都是在強化他的現實操控力。

而主,如果只想要控制、命令、象徵性地掌控方向,卻遠離了每一個真正的實作環節,他會被這個世界慢慢邊緣化,最後變成一個空殼的主人。



【第五章|企業主要怎麼從奴性中重新掌握主體?】


成為主,不是因為你站得高,而是因為你走得深

企業主不該只看「誰聽我話」,而該問自己:「我能否穿越奴的現實,練出真正的主體能耐?」

你可以掌控現金流、管理人力、調配資源,但當所有問題朝你砸來時,你要能靠自己做選擇——不是反射性地找替罪羔羊,而是冷靜地說:「我知道怎麼拆解這局。」

這樣的人,哪怕當下是奴,未來也必將成主。

「不靠地位證明自己,而靠現實鍛出能力;不等他人承認,而先從自己開始承認——這才是職場黑格爾主義者的真實樣貌。」

鄭以濂又花了一年時間做了一件事——他回到第一線。他不只是開會、指派,而是重新親自寫了一份長文,親手投了一次廣告,自己調整了Landing Page的結構。那篇文章曝光了9萬次,轉換了26個潛在客戶,裡面有一家是外商大品牌。

這一次,他感受到久違的「創造性控制感」。

他說,那不是做回基層,而是「讓自己重新進入現實的節奏」。

真正的主,不是逃避現場,而是願意在奴的處境中,重新摸索出影響世界的能力。



【尾聲|誰是主?誰是奴?這從來不是別人給的答案】


主奴關係不是權力分配的結果,而是誰有能力與現實接觸、操控並轉化現實的問題。

一位創業者的主體性不是來自股東身份,而是來自他是否擁有不靠頭銜也能創造價值的實力與節奏。

鄭以濂後來再也不說自己是「CEO」,他說自己是「公司裡第一個創作的人,也是最後一個離開戰場的人」。

這才是他在五年後,真正練出來的「主」。


主不是位置,是一種內化的現實控制感;

奴不是卑微,是正在磨出的生存肌肉。

在新創裡,誰能動得了現實,誰就是主。

創辦人想要活下來,不是當主,而是練到即使變奴也不會輸。


這就是一家五年新創公司創業主的主奴辯證史。

希望您讀完以後,對「當老闆」這件事,會有一些不同的思考。

你,真的是主嗎?

還是只是,活得看起來很主,實則很奴?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

👉 世安哥的賴帳號:hrfriday2009

提供【企業內訓+顧問 / 職涯諮詢】



avatar-img
世安哥的人資『跨界思維』
182會員
254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你以為只要努力工作_服從規則就能在職場出頭?#那你太單純了。 《【職場政治學】八個必修的職場潛規則》不是八卦,而是每個職場人都必須具備的生存常識。 這篇文章不講雞湯,只講現實——拆解主管心態、潛台詞與職場遊戲規則,用人資顧問的視角告訴你:真正讓人出局的,不是能力不足,而是看不懂場面。
你是不是也曾誤以為「像家一樣的職場」是理想的歸屬?其實,那可能是你情緒受傷的陷阱。本文用犀利場景、心理理論與真實案例,一刀劃開「家文化」的幻覺,帶你看清職場關係的本質。別再傻演家庭劇,這裡是合作市場,不是情感庇護所。你需要的,是邊界清晰、可控可退的關係設計。讀完,保證讓你對「關係投入」有全新的思考。
這篇文章探討HR如何在職場溝通中,以同理心、技巧與策略,化解衝突並促進合作。文章透過顧問與HR的對話,分享15個實用技巧,涵蓋溝通技巧、情緒管理、時間點選擇、以及後續追蹤等面向,讓HR能更有效地與員工、主管等溝通,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與工作氛圍。
你以為只要努力工作_服從規則就能在職場出頭?#那你太單純了。 《【職場政治學】八個必修的職場潛規則》不是八卦,而是每個職場人都必須具備的生存常識。 這篇文章不講雞湯,只講現實——拆解主管心態、潛台詞與職場遊戲規則,用人資顧問的視角告訴你:真正讓人出局的,不是能力不足,而是看不懂場面。
你是不是也曾誤以為「像家一樣的職場」是理想的歸屬?其實,那可能是你情緒受傷的陷阱。本文用犀利場景、心理理論與真實案例,一刀劃開「家文化」的幻覺,帶你看清職場關係的本質。別再傻演家庭劇,這裡是合作市場,不是情感庇護所。你需要的,是邊界清晰、可控可退的關係設計。讀完,保證讓你對「關係投入」有全新的思考。
這篇文章探討HR如何在職場溝通中,以同理心、技巧與策略,化解衝突並促進合作。文章透過顧問與HR的對話,分享15個實用技巧,涵蓋溝通技巧、情緒管理、時間點選擇、以及後續追蹤等面向,讓HR能更有效地與員工、主管等溝通,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與工作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