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本書,書名就說中了我那陣子卡關的心情:《卡住你的不是人生,是選擇》。
它讓我重新認識了「卡住」這件事。人生並不是真的走不動,而是我們一直在用同樣的方式、同樣的慣性在過生活,卻期待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書中有幾個觀念,我覺得對現在覺得卡卡的人來說,特別有幫助:
1. 改變「習慣迴路」:不是戒掉,而是替代
人之所以陷入惡性循環,是因為習慣有一個固定的迴路:提示 → 衝動 → 行為 → 滿足。
例如:被老闆罵(提示)→ 壓力大(衝動)→ 抽菸(行為)→ 暫時紓壓(滿足)
但書中提醒我:我們無法控制外在的提示和衝動,但可以選擇用其他的行為來「滿足」這個需求。例如轉而去運動、咀嚼口香糖、打掃、寫日記等等。不是要你硬逼自己不做,而是用更健康的方式來「替代」。
2. 小心直覺的陷阱:用「系統二」幫助自己多想一步
我們的大腦喜歡用直覺(系統一)來做決定,因為它省力。但這也讓我們常掉入慣性、先入為主的偏見中,錯過新的可能。
書中提醒我們要學會「叫停」:讓自己啟動深度思考的「系統二」。我自己會用5W1H(Why、What、When、Where、Who、How)這套方法來幫助自己停下來想想:
「我為什麼會有這反應?」「這樣的選擇對我真的是最好的嗎?」
當我們願意多想一層,就能跳脫原本以為「只能這樣」的選項。
3. 停止自我破壞:挑戰自己收集100個NO
有時我們不敢行動,是因為太怕被拒絕、怕失敗。
但書中說,與其不斷陷入低潮,不如勇敢挑戰——去收集100個「NO」,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這個想法好有趣!也很有力量。
當我們把「被拒絕」當作一場遊戲,反而更能勇敢跨出去。因為我們不是在追求肯定,而是在累積「嘗試」的勇氣。
4. 翻轉人生劇本:有些慣性,其實不是你的錯
我們常以為自己做不到,是因為我們「不夠好」。但其實,很多限制,是我們從小被灌輸的觀念、家庭的語言設定。
例如:「能省則省」這句話可能讓我長大後,對自己好、花錢買想要的東西,會感到罪惡。
小時候家裡常常為了錢吵架,導致我長大後可能會無意識地把薪水花光,只因為「留著也只是會惹麻煩」。
書中提醒我:這些慣性,不等於我們的本質。只是人生早期的一段「設定」,現在的我們可以選擇重寫。
如果你也覺得人生卡卡的,不妨試著從這些方向著手:
不是要你立刻做出巨大改變,而是從「察覺」開始。
察覺習慣、思維、慣性、情緒——我們才有機會做出新的選擇,走出不同的人生路徑。
如果你願意,我也很想聽聽你最近「卡關」在哪裡,也許我們可以一起找到一個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