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 AI 技術越來越猛,從聊天機器人、AI繪圖,到現在的自動客服、生成影片,感覺我們每天的生活都被演算法包圍著。
不過,當大家都在說「AI會改變世界」的時候,也有人開始問:
改變世界?是大家的世界,還是只有有錢國家的世界?這問題不只是情緒,而是現在全世界都在討論的超級關鍵議題。
我們今天就來聊聊兩件事:
- AI 現在是不是只屬於少數富有的國家?
- 國際要合作來治理 AI,為什麼這麼難?
一、AI 現在是不是「有錢人才能用」的技術?
我們先想一個問題:
要讓 AI 好好跑起來,需要什麼?
答案大概是這幾樣:
- 龐大的資料(最好有醫療、交通、金融那種大數據)
- 超貴的運算設備(高階 GPU、雲端伺服器,每秒都是錢)
- 很強的技術人力(寫程式只是基本,還得會模型訓練、安全監管)
這三項剛好是多數開發中國家缺乏的東西。
相對地,美國、英國等技術大國早就什麼都有了:
- 頂尖 AI 公司集中在矽谷(OpenAI、Anthropic、Google DeepMind 全在那)。
- 擁有最大資料資源(你每天用的 IG、YouTube 都在餵他們資料)。
- 投資能力強,可燒錢、請頂尖研究團隊來跑模型。
他們越做越強,越訓練越準,最後形成一種局面:
AI 技術的主導權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國家手裡。

當 AI 技術集中在少數強國手中,其他國家連參與都像在隔著螢幕看人打遊戲。這不是未來,是現在進行式
二、為什麼這樣不公平?
你可能會問:「那不就像科技發展本來就有先來後到?」
但問題是——AI 不是手機,它會主導整個知識系統。
當 AI 沒有理解你的語言、文化或在地需求時,它做出的回應可能是錯的、有偏見的,甚至對你的社會是不友善的。
比如:
- AI 很會回答美式文化問題,但聽不懂台語、客語 → 在地使用者體驗很差
- 開發中國家用不起生成式 AI API → 想做產品,連門票都買不起
- 本地新創拿不到訓練資料,只能當「AI 的使用者」,沒法成為創造者
這就像:
全球開了一家 AI 餐廳,但只有少數人能進廚房,其他人只能花錢點菜,還不能改菜單。
三、那大家不能坐下來「一起訂規則」嗎?
你想到的,其實很多國家也這樣想。
所以去年在巴黎,有 58 個國家坐下來簽了一份叫做《包容與可持續人工智慧宣言》的文件。
意思就是說:
- AI 要公平開放,不能只有有錢國家用。
- 要有基本的倫理規範,不能亂生成東西。
- 要讓全球都有參與感,不是某幾個國家說了算。
聽起來很棒吧?
但,關鍵來了:美國和英國沒簽。
四、美國和英國為什麼不簽?
他們不是不想合作,他們只是覺得——現在這種「全球一起訂規則」的方式,可能會綁住自己。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1. 他們本來就技術領先,不想被限制
如果真的簽了那份聲明,未來推出的 AI 模型、應用、資料使用,就得層層審查、確認合不合國際標準,會大幅降低速度與彈性。
對創新國家來說,這就像跑 100 公尺要背一包沙包,比賽還沒開始就輸在起跑點。
2. 他們怕規則變成政治工具
所謂「透明」、「公平」這些詞,在不同國家可能有不同詮釋。
萬一以後出現一個國際組織,可以強制審查你開發的模型是不是符合倫理,那萬一這個組織被某些大國控制,那不是反而更危險?
3. 他們想要「自己當規則制定者」
說白一點,美英早就習慣在科技上當領頭羊,今天要他們放下主導權、來配合別人的規則,難度很高。
他們的邏輯是:「我們不是不訂規則,而是想訂自己的版本,然後大家來參考。」
五、這樣下去會怎麼樣?
如果沒有一套共通的規則,那就會出現:
- 每個國家各搞一套 → 模型標準不一致
- 有些國家嚴管,有些完全放任 → 安全風險外溢
- AI 資源集中 → 弱勢國家永遠在邊緣
就像全世界一起玩一場桌遊,結果大家各玩各的,還吵著誰的規則才是真的。
最後不是沒人贏,是根本玩不起來。
結語:AI 是未來,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鑰匙
AI 技術本來應該是讓全世界一起進步的工具,但如果只讓少數有錢國家掌握,那它就可能變成「技術殖民」的另一種形式。
我們需要的,不是你強我弱、你管我聽,
而是——AI 應該長成每個地方、每種文化都能參與的樣子。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