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續上一篇"認識我們的微生物:為什麼了解菌叢至關重要?"的內容,我們會發現人體許多部位都有自己的微生物生態。
就比喻而言,其實就像一個「多城邦聯盟」,每個部位都有自己的微生物居民(菌叢),而且這些居民彼此之間會「跨區合作」,互通資源、交換訊息。腸道出問題,大腦可能會跟著出現情緒;皮膚發炎,也可能是腸子裡菌叢在抗議。這樣的概念,把我們對健康的理解,從「單點修理」提升到「整體協調」。
其實你不是純人類
或許你會對這個標題有所困惑,但就科學上來說,你其實是一個超大型的社區,住滿了各種微生物—主要是細菌,還有少量的病毒和真菌。目前研究估計,雖說有許多說法,但這些微生物數量至少與人體細胞數相當,甚至更多。換句話說,你不是一個人,更像是一個「你+微生物」的共生體。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你是一台「剛出廠的手機」,只有基礎的功能(例如:打電話、傳訊息)。但裝了 App 之後,才真正變得強大(能導航、拍照、修圖、打遊戲、買外送)。
而這些 App,就是你的微生物。沒有它們:
• 你吃菜會脹氣
• B 群合成不了
• 情緒起伏會更大
• 抵抗力變差
• 甚至藥物效果都會變弱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微生物攜帶的基因組,提供我們擁有本來沒有的能力,也悄悄改變了我們的身體運作方式。
表觀遺傳學:腸道菌叢如何影響你的生理表現
我們常說「DNA決定一切」,但其實這句話並不完全正確。這是因為「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的出現,讓我們對遺傳學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傳統遺傳學
傳統的遺傳學告訴我們:「你爸媽給你什麼基因,你這輩子大概就長怎樣了。」這個觀念曾經是我們解釋疾病、體質、甚至性格的主要方式。
現代遺傳學
現代遺傳學則進一步揭開了基因的結構與運作原理,告訴我們「DNA 不只是存在,而是會被讀取與表達的」。透過DNA → RNA → 蛋白質的轉錄傳譯,我們理解到不同的基因會負責製造不同的蛋白質,進而影響我們的外貌、免疫力、甚至對壓力的反應。
表觀遺傳學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基因都會被打開運作。同一個基因,在不同的條件下可能表現出完全不同的行為——有時被啟動,有時則被關閉。這並不是基因本身改變,而是因為外在因素影響了基因的「開關狀態」。
而這種在不改變基因序列的前提下,調控基因是否表現的現象,就叫做表觀修飾(Epigenetic Modification)。
舉個例子來說,p16INK4a 基因是一個重要的腫瘤抑制基因,負責調控細胞週期,防止細胞異常增生。然而,當隨著年齡增長並伴隨葉酸缺乏時,會導致 p16INK4a 基因啟動區(promoter)過度甲基化,從而抑制該基因的表達1。
這種甲基化異常會導致 p16INK4a 基因表達下降,進一步增加細胞異常增生的風險。
而除了營養素,還有許多外在因素也會影響基因的開關狀態,比如我們的生活方式、壓力、作息甚至環境污染等,這些都可能參與調控基因的表現。這也代表:我們每天的選擇,其實正在影響體內哪些基因被打開、哪些被關閉。
例如:
- 長期處於壓力狀態,可能會讓與焦慮、免疫調節相關的基因活性產生變化。
- 規律運動則有助於啟動抗發炎與修復相關的基因,提高整體代謝與免疫力。
- 相對地,若睡眠品質長期不佳,則可能讓壓力荷爾蒙長期偏高,擾亂基因原本的「作息節奏」。
菌叢與表觀修飾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基因的開關」會受到外界環境影響,那麼每天和我們朝夕相處的菌叢,會不會也是這個調控系統的一份子?
這個答案是肯定的。
以腸道菌從來說,腸道菌叢不單只是協助消化食物而已,他所產生代謝產物,如短鏈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 SCFAs),會透過血液進入肝臟、腦部甚至心臟,對免疫調節、能量代謝、神經訊號都有影響。更重要的是,它們可以參與表觀遺傳調控——也就是,幫你「開關基因」。
舉例來說,在動脈硬化的發展中,氧化應激和內皮細胞的發炎反應扮演著關鍵角色。氧化低密度脂蛋白(LDL)會在血管內積聚,這些被氧化的LDL會引發發炎反應,進一步破壞內皮細胞,最終導致動脈硬化。
而短鏈脂肪酸之一的丁酸鹽(Butyrate)會透過抑制HDACs (組蛋白去乙醯酶) 的作用,促進抗氧化基因Nrf2的表達。Nrf2激活後,會進一步啟動一系列抗氧化基因,幫助清除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這樣的作用能有效降低LDL的氧化,減少血管內的發炎反應,並保護內皮細胞,最終有助於減緩動脈硬化的發展2。
我的基因,也會篩選我的菌?
我們開始理解菌叢的重要性,也開始有人選擇補充益生菌,這觀念非常好,這說明你已經開始注重「整體健康」的概念。但益生菌並不是單純「吃進去就好」,我們身體裡的環境和你的基因也會決定哪些菌能夠在你體內「落腳」。
這不僅僅是外來菌的問題,還跟你的免疫系統、消化能力等內在基因有關。舉個例子來說:
乳糖不耐症
如果你天生有乳糖不耐症,那麼你的腸道可能就無法支持分解乳糖的菌群,這樣能幫助分解乳糖的微生物就不容易在你的腸道中繁殖。
免疫系統的辨識機制
你的免疫系統會對外來菌進行篩選,決定哪些是「朋友」,哪些是「敵人」。這個辨識機制會影響腸道菌群的結構,並且與你的基因密切相關。
消化酶的差異
每個人的基因決定了消化酶的活性,這影響了腸道中能夠分解特定食物的菌群。例如,缺乏某些消化酶的人可能無法充分消化特定食物,從而影響特定細菌的生長。
代謝路徑的差異
基因也會影響你的代謝方式,從而改變腸道內某些菌的食物來源。比方說,有些人基因使得他們在消化過程中產生特定的代謝產物,這些產物可能成為某些有益菌的養分,讓它們在腸道中更容易繁殖。
因此,你的基因和免疫系統的反應決定了哪些微生物能夠在你的體內「定居」,也決定了你是否容易容納某些菌群。換句話說,你的基因可能會讓你更容易接受某些菌,也可能會對某些微生物產生排斥,這樣影響著你的菌叢結構。
一起打雙人合作賽:你+微生物 = 更健康的你
雖然我們的基因確實會篩選哪些微生物能夠在我們體內「定居」,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改變這一切。事實上,我們可以透過後天的方式來「訓練」這些微生物,讓它們幫助我們達成理想的健康狀態。
舉例來說,乳糖不耐症的人,通常腸道中缺乏能夠分解乳糖的細菌。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透過特定的飲食調整,這些微生物也有機會改變。雖然基因使得某些人一開始就較難「容納」這些能夠分解乳糖的菌群,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某些人可以在長期的膳食纖維和益生元的刺激下,讓他們的菌群適應乳糖並改善消化能力。
這些微生物與我們的合作是雙向的,不僅我們改變自己的飲食或生活方式,它們也會在這個過程中給予我們健康的回饋。
參考資料
- Najar, R. A., Wani, N. A., Bhat, J. A., Dar, N. J., Rahat, B., Gupta, A. P., Kaur, J., Kaur, J., & Hamid, A. (2018). Modulation of dietary folate with age confers selective hepatocellular epigenetic imprints through DNA methylation.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 53, 121–132. https://doi.org/10.1016/j.jnutbio.2017.10.007
- Dong, W., Jia, Y., Liu, X., Zhang, H., Li, T., Huang, W., ... & Wu, H. (2017). Sodium butyrate activates NRF2 to ameliorate diabetic nephropathy possibly via inhibition of HDAC. J Endocrinol, 232(1), 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