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這個議題之前,我們先來討論一個令人感到困擾的疾病 -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阿茲海默症的症狀與發展
阿茲海默症的症狀主要包括漸進性的記憶喪失、認知能力下降、語言障礙以及判斷力與自理能力的衰退。這些症狀逐漸惡化,最終讓患者無法執行日常生活的基本活動。
阿茲海默症通常發展得很緩慢且不明顯,許多人會將最初的症狀誤認為是「一時的忘記事情」或「年紀大了自然的健忘」,因此並未足夠重視。往往是等到病情進展,神經損傷變得明顯,患者出現其他症狀時,才開始警覺,這時病情已經較為嚴重。
阿茲海默症的病理現象
臨床上,阿茲海默症的病理現象主要是大腦中β-澱粉樣蛋白(β-amyloid, Aβ)和 tau 蛋白的異常積累所引發。這些蛋白質聚集成斑塊和纏結,阻礙神經細胞之間的正常溝通,並引發細胞死亡。
基於這些病理成因,科學家們開發了一些針對 Aβ 積累的治療策略,如使用抗體藥物來清除這些蛋白質。然而,這些治療方法並未能有效阻止病程的進行,原因在於即使成功清除積累的 Aβ,這些蛋白質仍會持續在大腦中生成,並且會不斷積累,導致病程繼續進展。
換句話說,儘管清除 Aβ 在某些情況下能夠暫時減緩病情,但由於無法從根本解決 Aβ 過度生成的問題,因此治療的效果依然有限。有鑒於此,部分科學家將眼光放在更早期的預防,去討論形成這些蛋白質的原因。
從腸道菌叢開始的探索
隨著對阿茲海默症的了解逐漸深入,科學家們將目光轉向腸道健康。研究者注意到,大腦中的慢性發炎狀態與 Aβ 的異常聚集有密切關聯。當大腦內的發炎環境持續存在時,某些特定的促發炎因子(如 IL-1β、IL-6、TNF-α)會影響免疫細胞(如小膠質細胞,Microglia)的功能,使得它們無法有效地清除 Aβ,甚至可能促使 Aβ 進一步聚集1。這些 Aβ 的沉積形成斑塊,進而誘發更多的發炎反應,形成惡性循環。
有趣的是,這些發炎因子不僅限於大腦內部,腸道中的發炎環境也可能促使這些發炎因子的升高。當腸道發炎時,腸道屏障功能可能受損,這些發炎因子就會透過血液循環進入大腦,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發炎環境,進而促進 Aβ 的異常聚集。
腸道菌群與阿茲海默症的關聯
進一步說,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腸道菌群與健康人群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具體來說是有益菌種的減少,而感染與發炎相關的菌種增多。
這些發炎相關菌群的變化可能導致:
- 腸道發炎與屏障功能受損
- 發炎菌群釋放促發炎因子(如 IL-1β、IL-6、TNF-α),引起腸道發炎,影響腸道上皮細胞的穩定性。
- 腸道發炎會促使腸壁的連接蛋白(如 E-cadherin)裂解,並導致緊密連接(tight junction)結構不穩定,增加腸道通透性(leaky gut)。
- 促發炎因子與代謝產物進入循環
- 當腸道屏障受損,促發炎因子(如 IL-1β、IL-6、TNF-α) 或腸道菌群代謝產物(如脂多醣 LPS)可通過受損的腸壁進入血液循環,誘導全身性發炎反應。
- 影響中樞神經系統(CNS)
- 這些促發炎因子與代謝產物可能透過血液循環、迷走神經或免疫系統進入中樞神經,影響大腦微環境。
- 當這些發炎物質進入大腦後,會活化小膠質細胞,導致神經發炎,降低 Aβ 的清除效率,加速 Aβ 堆積,進一步促進阿茲海默症的病理進程2。
腸道菌群健康的潛力
我們可以發現,當腸道菌群的失衡,特別是當壞菌比例增加時,可能促進 Aβ 與 tau 蛋白的異常堆積,加速阿茲海默症的發展。那麼,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是否有助於降低 Aβ 與 tau 的堆積,甚至減緩阿茲海默症症狀?
這個問題雖然仍有許多細節需要釐清,但初步研究顯示,透過飲食調整與益生菌補充,可以改善腸道健康,進而影響大腦,降低發炎環境,減緩神經退化3,4。
飲食對腸道菌群的影響
高纖維飲食(如全穀類、蔬菜、水果)
- 提供腸道菌群營養:纖維是腸道益菌的主要食物來源,有助於維持菌群的平衡。
- 促進短鏈脂肪酸(SCFAs)生成:SCFAs(如乙酸、丙酸、丁酸)能降低發炎反應、增強腸道屏障,進而減少腸漏現象。
- 影響大腦發炎環境:SCFAs 可進入血液循環,影響中樞神經系統,降低神經發炎,可能減緩阿茲海默症的進程。
富含多酚的食物(如藍莓、綠茶、紅酒、黑巧克力)
- 抗氧化與抗發炎:多酚可減少自由基損傷,降低發炎反應,保護神經細胞。
- 調節腸道菌群:促進有益菌(如乳酸菌、雙歧桿菌)生長,抑制發炎相關菌種,維持腸道健康。
- 增強腸道屏障功能:減少腸漏現象,降低促發炎因子進入血液循環的機會。
- 影響大腦健康:部分多酚代謝物可穿過血腦屏障,直接減少神經發炎與氧化壓力,改善認知功能。
益生菌對腸道與大腦的影響
改善腸道環境
- 調節菌群:特定益生菌(如乳酸菌、雙歧桿菌)可降低發炎相關菌種比例,促進有益菌生長,幫助維持菌群平衡。
- 強化腸道屏障:透過增加黏液分泌與緊密連接蛋白表達,減少腸漏現象,降低促發炎因子進入血液的風險。
透過腸腦軸影響大腦健康
- 降低神經發炎:益生菌代謝產物(如 SCFAs)能減少促發炎因子(IL-1β、IL-6、TNF-α)的釋放,抑制小膠質細胞過度活化。
- 減少氧化壓力:提升抗氧化能力,降低自由基對神經細胞的損害。
- 促進神經可塑性:益生菌可能影響神經生長因子(如 BDNF)的分泌,幫助突觸形成與訊號傳遞,維持認知功能。
結尾
過去,我們大多將焦點放在大腦本身,試圖尋找阿茲海默症的解方。然而,隨著研究的進展,我們開始發現,腸道菌群可能在這場疾病發展過程中扮演了意想不到的角色。這不僅更新了我們對神經退化疾病的認識,也開啟了全新的治療或預防可能性。
而如果腸道菌群的變化能夠影響大腦,那麼,它是否也同樣影響著其他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是情緒障礙,是否也與腸道健康息息相關?當我們將目光從單一器官擴展到全身,或許會發現,許多疾病的起源,都與腸道菌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References
- Park, J. C., Han, S. H., & Mook-Jung, I. (2020). Peripheral inflammatory biomarkers in Alzheimer’s disease: a brief review. BMB reports, 53(1), 10.
- L, K., Ng, T. K. S., Wee, H. N., & Ching, J. (2023). Gut-brain axis through the lens of gut microbiota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logy: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Mechanisms of ageing and development, 211, 111787. https://doi.org/10.1016/j.mad.2023.111787
- Frausto, D. M., Forsyth, C. B., Keshavarzian, A., & Voigt, R. M. (2021). Dietary Regulation of Gut-Brain Axis in Alzheimer's Disease: Importance of Microbiota Metabolites.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15, 736814. https://doi.org/10.3389/fnins.2021.736814
- Zhang, T., Gao, G., Kwok, L. Y., & Sun, Z. (2023). Gut microbiome-targeted therapie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Gut microbes, 15(2), 2271613. https://doi.org/10.1080/19490976.2023.227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