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續上一篇的討論,我們了解腸道菌群在阿茲海默症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問題是,腸道菌群的影響是否只局限於阿茲海默症?它們是否會參與其他疾病的發生?更進一步地說,人體的微生物群是否僅限於腸道?其他部位是否也擁有自己的菌叢,並且這些菌叢在維持健康或疾病進展中扮演著同樣重要的角色?
目前的研究和臨床結果都顯示,答案是肯定的!
微生物群不僅限於腸道,它們在我們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有分佈,並且在多種疾病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這些微生物群體的影響已經擴展到心臟、皮膚、口腔、呼吸道、陰道等各個部位,並且在從代謝疾病、免疫系統問題到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進展中都扮演著不容忽視的角色。
在我們深入探討這些微生物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之前,讓我們先初步了解一下這些微生物對我們的影響。
人體微生物
腸道微生物
腸道被認為是人體內最重要的微生物聚集地,擁有數以萬億計的細菌。這些腸道菌群不僅幫助消化食物,還合成短鏈脂肪酸,這些物質對腸道健康、免疫系統及大腦功能至關重要。例如,腸道菌群能將膳食纖維轉化為短鏈脂肪酸,這些酸類物質不僅作為腸道細胞的能量來源,還具有抗炎作用,幫助維持腸道屏障的完整性。
然而,腸道菌的功能並不僅限於消化。它們還能與免疫系統密切互動,幫助我們辨識有害微生物,並激活免疫反應。腸道菌群的組成會直接影響全身的健康,從而可能引發或預防心血管疾病、代謝綜合症、糖尿病等各種疾病1,2。
口腔微生物
口腔內的微生物群大多由乳酸菌等細菌組成,它們幫助保持口腔內的酸性環境,從而防止有害細菌的過度繁殖,減少口腔疾病的發生。這些有益微生物還協助維持口腔內的微生物平衡,保護牙齒免受龋齒的影響。當菌群失衡時,有害細菌會過度增殖,引發牙齦發炎,並進一步發展為牙周病,最終可能損害牙齒和牙周組織3,4。
皮膚微生物
皮膚上擁有一個多樣化的微生物群,這些微生物主要由乳酸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組成。皮膚微生物群的作用是幫助維持皮膚的屏障功能,並且抵禦外來的病原。這些微生物能夠與有害細菌競爭生長空間,減少它們的繁殖,從而保護皮膚不受感染和炎症的困擾。此外,皮膚微生物還能幫助調節免疫反應,保持皮膚的健康狀態。
然而,當皮膚微生物群失衡時,會導致皮膚變得更容易受到感染和炎症的困擾。過度繁殖的有害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可以引發皮膚病,如痤瘡、濕疹或皮膚炎等。皮膚微生物的失衡還會削弱免疫系統對皮膚的保護能力,使得皮膚更加敏感或容易感染5。
肺部微生物
肺部也擁有一個微生物群,儘管它比其他部位的微生物群要少,但仍然具有重要功能。肺部的微生物群主要由細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組成。它們幫助維持呼吸道的免疫功能,預防病原入侵,並協助清除呼吸道內的有害物質。肺部微生物群與腸道菌群之間的相互作用,已經成為研究的一個熱門領域,科學家發現它們在防止慢性肺病和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中可能扮演著關鍵角色6。
泌尿系統微生物
泌尿系統微生物群主要位於尿道和膀胱。雖然這些微生物的數量通常比腸道或皮膚少,但它們在維持泌尿系統健康方面至關重要。這些微生物幫助保護尿道免受病原感染,維持膀胱的正常功能,並且與尿路感染的發生有密切關聯。正常的微生物群能與致病細菌競爭生長空間,從而減少病原細菌的繁殖。例如,乳酸菌會在尿道和膀胱內形成有益的酸性環境,抑制有害病原的增生。此外,這些微生物還可以促進尿道的免疫反應,及時清除入侵的病原體,維持膀胱的正常功能7。
陰道微生物
在陰道內,乳酸菌主要通過產生乳酸來維持陰道的酸性環境。這種酸性環境能夠抑制有害細菌的生長和繁殖,防止病菌感染,進而保護女性的生殖健康。陰道內的微生物群落在維持陰道健康和預防感染(如念珠菌感染或細菌性陰道炎)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如果菌叢失衡,可能會導致陰道感染或其他婦科疾病,如陰道炎、尿道炎等,並使得陰道對外來病菌的抵抗力下降,增加其他婦科疾病的風險8。
眼睛微生物
眼睛也擁有微生物群,它們幫助維持眼睛表面的健康,抵抗有害微生物的侵入。眼睛的微生物群對防止結膜炎、角膜炎等眼部感染有著重要作用。這些微生物也有助於調節眼部的免疫反應,維持眼睛的生理平衡。雖然眼睛微生物群的研究仍處於早期階段,但科學家已經注意到它們在維持眼部健康中的重要性9。
不再"單一部位"的健康觀念
我們可以發現,各部位微生物皆會影響該部位的生理健康。不僅如此,以先前文章提到的阿茲海默症來說,我們會發現腸道菌叢有參與其中,這樣的腸-腦作用是透過所謂的腸-腦軸(gut-brain axis)連結。
事實上,除了腸-腦軸外,還有其他多種軸系統,如腸-肝軸(gut-liver axis)、腸-肺軸(gut-lung axis)、腸-皮膚-腦軸(gut-skin-brain axis)等,這些軸系統揭示了微生物如何跨越不同器官,協同發揮作用,影響整體健康狀態。這些複雜的微生物交互作用,也讓我們開始重新審視健康的概念。我們不再單純看待某一部位的問題,而是從全身的角度出發,將健康視為一個整體性概念。
這意味著,腸道健康、皮膚健康、免疫健康等都不再是彼此獨立的領域,而是密切相連、互相影響的。當其中一個微生物群失衡時,它可能會對其他部位或整體健康產生連鎖反應。因此,未來的健康管理可能將更強調微生物群的平衡與協同作用,而非單一部位的治療或改善。
在這樣的框架下,腸道健康無疑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腸道不僅是我們體內最大的微生物聚集地,還是與許多其他系統相互聯繫的核心。它所影響的腸-腦軸、腸-肝軸、腸-皮膚-腦軸等,都彰顯了腸道健康對於整體健康的重要性。因此,維護腸道的微生物平衡,不僅有助於消化系統的健康,還可能帶來更廣泛的健康效益,包括改善神經功能、促進皮膚健康,甚至調節免疫系統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 Tang, W. H., Kitai, T., & Hazen, S. L. (2017). Gut Microbiota in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Disease. Circulation research, 120(7), 1183–1196. https://doi.org/10.1161/CIRCRESAHA.117.309715
- Fan, Y., & Pedersen, O. (2021). Gut microbiota in human metabolic health and disease.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19(1), 55–71. https://doi.org/10.1038/s41579-020-0433-9
- Yamashita, Y., & Takeshita, T. (2017). The oral microbiome and human health.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59(2), 201–206. https://doi.org/10.2334/josnusd.16-0856
- Costalonga, M., & Herzberg, M. C. (2014). The oral microbiome and the immunobiology of periodontal disease and caries. Immunology letters, 162(2 Pt A), 22–38. https://doi.org/10.1016/j.imlet.2014.08.017
- Carmona-Cruz, S., Orozco-Covarrubias, L., & Sáez-de-Ocariz, M. (2022). The Human Skin Microbiome in Selected Cutaneous Diseases.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 12, 834135. https://doi.org/10.3389/fcimb.2022.834135
- Natalini, J. G., Singh, S., & Segal, L. N. (2023). The dynamic lung microbiome in health and disease.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21(4), 222–235. https://doi.org/10.1038/s41579-022-00821-x
- Aragón, I. M., Herrera-Imbroda, B., Queipo-Ortuño, M. I., Castillo, E., Del Moral, J. S., Gómez-Millán, J., Yucel, G., & Lara, M. F. (2018). The Urinary Tract Microbiome in Health and Disease. European urology focus, 4(1), 128–138. https://doi.org/10.1016/j.euf.2016.11.001
- Zheng, N., Guo, R., Wang, J., Zhou, W., & Ling, Z. (2021). Contribution of Lactobacillus iners to Vaginal Health and Diseases: A Systematic Review.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 11, 792787. https://doi.org/10.3389/fcimb.2021.792787
- Aragona, P., Baudouin, C., Benitez Del Castillo, J. M., Messmer, E., Barabino, S., Merayo-Lloves, J., Brignole-Baudouin, F., Inferrera, L., Rolando, M., Mencucci, R., Rescigno, M., Bonini, S., & Labetoulle, M. (2021). The ocular microbiome and microbiota and their effects on ocular surface pathophysiology and disorders. Survey of ophthalmology, 66(6), 907–925. https://doi.org/10.1016/j.survophthal.2021.0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