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icrobiome Solution: A Radical New Way to Heal Your Body from the Inside Out」是胃腸科 Dr. Robynne Chutkan 於2015年出版的著作,旨在揭示腸道微生物對整體健康的重要性。Robynne 指出,現代西方飲食和過度潔淨的生活方式削弱了我們的微生物群,導致慢性疾病和免疫失調。她提出「Live Dirty, Eat Clean」的生活方式,鼓勵人們減少使用抗菌產品、增加與自然的接觸,並攝取富含植物性纖維和發酵食品,以恢復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書中還提供實用建議,如選擇合適的益生菌、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以及通過飲食和生活方式的調整來改善健康。
Robynne 擁有耶魯大學的學士學位和哥倫比亞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並在喬治城大學醫院擔任胃腸科教授。她是腸道健康領域的權威,著有「Gutbliss」等書,致力於推廣腸道微生物對健康的影響。Robynne 強調,過度使用抗生素、加工食品和缺乏自然接觸會破壞腸道微生物平衡,進而影響免疫系統和整體健康。她的研究和臨床經驗支持通過自然的生活方式和飲食來恢復微生物多樣性,從而預防和治療各種疾病。
以下摘錄書中精彩內容與您分享:Thanks for a dirty childhood.

感謝骯髒的童年。
童年時期與微生物的接觸對於健康至關重要。早期適度的「骯髒」環境,而非過度的清潔,對個體的免疫系統發展和整體健康有益。這也預示了本書將探討微生物群與健康的密切關係,並提倡一種更自然的生活方式。
Eat a peck of dirt before you die.

死前吃一啄土。
它強調了在生命結束前接觸「泥土」的重要性,這象徵著與自然環境中多樣微生物的接觸。這句格言挑戰了現代社會對清潔的過度追求,並暗示了與微生物建立適當的聯繫,可能是維持健康和預防疾病的關鍵。
Living a little dirtier and eating a little cleaner is definitely part of the fix.

生活髒一點,吃得乾淨一點,絕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活得髒,吃得乾淨」這一核心理念,強調這是改善現代人健康問題的關鍵部分。現代生活過於清潔,加上飲食中充滿化學物質和缺乏營養,損害了我們的微生物群,導致許多健康問題。因此,適度地接觸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同時選擇天然、未加工的食物,是重建健康的有效方法。
Your microbes are intimately involved in every aspect of our health—from ensuring our digestive well-being to influencing our likelihood of being obese and our risk of developing cancer.

您的微生物與我們健康的各個方面息息相關,從確保我們的消化健康到影響我們肥胖的可能性和罹患癌症的風險。
微生物在人體健康中扮演廣泛且重要的角色。作者將人體比作一個內在的「動物園」,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不僅影響消化系統,還與肥胖、癌症等重大疾病的風險息息相關。這句話揭示了微生物群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遠超乎傳統認知,為後續章節深入探討微生物群的具體功能和影響奠定了基礎。
Ever notice how some people never get sick when everyone else has the flu? They were probably exposed to the same virulent virus, but because they have a healthier microbiome populated with more essential microbes, they’re able to crowd out the pathogens and stay healthy.

您有沒有注意到,當其他人都感冒時,有些人卻從來沒有生病?他們很可能也接觸到同樣的病毒,但因為他們有更健康的微生物群,其中有更多重要的微生物,所以他們能夠擊退病原菌,保持健康。
將微生物比作人體的「工蜂」,說明了它們在維持健康方面的積極作用。這個例子生動地解釋了為什麼擁有一個健康且多樣化的微生物群可以增強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即使暴露於病原體,豐富的有益微生物也能夠與之競爭並保護宿主。這突顯了培養良好微生物群對於預防感染和維持整體健康的關鍵性。
The unwilding of our internal landscape has created health challenges we never anticipated and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a new breed of disease.

我們的內在環境的野化,造成了我們從未預期的健康挑戰,並導致新品種疾病的出現。
「衛生假說」探討了過度清潔的生活方式與現代疾病(如自體免疫疾病)的增加之間的關聯。作者認為,為了變得更健康而對我們的身體和環境進行「去野化」,反而導致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健康問題和新型疾病的出現。這句話強調了重新思考我們對清潔的觀念,並重視早期微生物接觸的重要性。
Antibiotics can actually make you more susceptible to infection because they deplete essential bacterial species that can fight off viruses and dangerous bacteria.

抗生素實際上會讓您更容易受到感染,因為抗生素會消耗能對抗病毒和危險細菌的重要細菌種類。
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及其對微生物群會產生負面影響。作者指出,雖然抗生素可以殺死致病細菌,但同時也會消滅有益的細菌,反而削弱了人體的自然防禦能力,使個體更容易受到感染。這種「抗生素悖論」警示我們應謹慎使用抗生素,避免過度使用,以保護我們的微生物群和整體健康。
A Harvard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sore throats in more than four thousand children found that the rate of treatment with antibiotics greatly exceeded the rate of positive results, and that testing for Strep and other pathogens was done less than half the time in children who.

一項針對四千多名兒童喉嚨痛治療的哈佛研究發現,抗生素治療率遠遠超過陽性結果率,且在被開立抗生素的兒童中,進行鏈球菌和其他病原體檢測的比例不到一半。這顯示抗生素的需求幾乎都是選擇性的。
「菌群失調」探討其常見原因和潛在影響。引用的研究數據揭示了抗生素的過度使用問題,特別是在兒童喉嚨痛的治療中,許多抗生素處方並非基於確診的細菌感染,而是受到家長期望等因素的影響。這突顯了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是導致菌群失調的一個重要原因。
We can distinguish between leanness and obesity with 90 percent accuracy just from looking at gut bacteria.

光是觀察腸道細菌,我們就能以 90% 的準確率區分瘦弱與肥胖。
腸道細菌在體重調節中有作用,我們的微生物群組成與肥胖有著高度的相關性。研究顯示,肥胖個體和瘦弱個體的腸道細菌種類和比例存在顯著差異,甚至可以通過移植肥胖小鼠的微生物到瘦小鼠身上,導致後者體重增加。這揭示了微生物群可能是影響體重的重要因素。
Almost half of all women giving birth in U.S. hospitals and almost all of those undergoing C-section receive antibiotics.

在美國醫院分娩的所有婦女中,幾乎有一半會接受抗生素治療,而接受剖腹產的婦女也幾乎都會接受抗生素治療。
現代生活中常見的、可能擾亂微生物群的因素。引用的數據揭示了在美國醫院分娩過程中抗生素的廣泛使用,特別是在剖腹產手術中。即使許多情況並非實際感染,預防性使用抗生素也會影響母親和新生兒的微生物群建立。這凸顯了醫療干預措施對微生物健康的潛在影響。
Modern humans spend 90 percent of their time indoors—in buildings or in vehicles with closed windows and doors that limit contact with nature and afford little opportunity for rewilding.

現代人 90%的時間都在室內度過,在建築物或車輛中,門窗緊閉,限制了與大自然的接觸,幾乎沒有野化的機會。
現代生活方式對微生物群的影響,人們花費大量時間在室內,限制了與自然環境和其中微生物的接觸,阻礙了身體的「野化」過程。研究表明,這種與自然的隔絕可能導致皮膚微生物多樣性降低,並增加過敏和哮喘的風險。因此,本章提倡積極創造機會與自然環境接觸。
結語
根據「The Microbiome Solution」的觀點,人體健康與長壽的關鍵之一在於「重新擁抱自然」——也就是讓我們的身體回歸與微生物共生的本質。作者強調,童年時期適度地接觸泥土與微生物能促進免疫系統的成熟,減少過敏、自體免疫疾病與慢性病的發生。而現代人90%時間待在密閉空間,遠離自然,反而削弱了微生物的多樣性與身體的防禦力。為了養生與延年益壽,我們應該適當「野化」生活環境,讓身體有機會與多樣微生物接觸,以自然方式強化健康根基。
同時,飲食也是重塑微生物群、追求長壽的重要工具。作者提出「活得髒、吃得乾淨」的概念,主張遠離加工食品與抗生素的過度依賴,改以高纖植物性食物、發酵食品及適當補充益生菌來支持腸道微生物的繁榮。腸道菌相健康不僅與消化、體重、情緒息息相關,更能顯著降低癌症與慢性病的風險。這種以自然與平衡為核心的生活方式,不僅有助於延緩老化,也提供了一條實踐「養生長壽」的具體而有效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