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畫中:磚頭與木頭砌成的房子內裡,神父的指尖正一頁一頁翻動象徵知識的「禁書,」那本記載地球會轉動的論點,以及背後一群力竭阻止他閱讀的神職人員們。
這是《地。-關於地球的運動-》所描繪的年代背景——灰暗的中世紀宗教思想開始逐漸崩壞,崇尚知識以及追逐真理的好奇心自人民內心萌芽。
我們常以為歷史的改變總是劇烈、戲劇化的,彷彿舊制度是在一夜間被推翻,但真實的歷史往往比想像中更緩慢,而這緩慢更顯得殘酷無比。
文藝復興不是一場高舉火把的革命,而是一道從牆角滲出的微光,開始讓人們意識到「光」的存在。它沒有砍下王冠,也沒有燒毀聖經,但卻堆積了無數追尋者的屍體。
中世紀的封建社會講求土地、忠誠與階層;而政教合一的結構,則讓國王與教皇幾乎成為同一個掌權者,將「信仰」與「治理」混為一體——人民不被鼓勵提問,只能臣服。
直到開始有人產生好奇、仰望著星星浮現疑問,星空思索運行的軌跡。在此時,人類的好奇心就如潘朵拉的盒子般被打開了,而教會再怎麼阻擋都無法闔上。
像《地。》的角色,不是揮舞著旗幟宣戰,而是低聲地說:「我不確定他們說的是對的。」這種「質疑」的誕生,就是文藝復興真正的開場白,他們所追求的思維正是象徵著中世紀正邁向文藝復興的過程。
人正在學習從「應該信」轉為「我選擇信」。
當權力不再只屬於土地與血脈,城市便成為最早張開雙臂擁抱變革的地方。
想像一座熱鬧的佛羅倫斯——市集中充滿著來往的商人、翻譯書籍的學者、為貴族畫像的藝術家。這些人的財富與地位,不再來自家世,而是來自知識、技藝與想像力。
在《地。》的世界裡,儘管畫面描繪的是一座灰暗的城市,但我們仍能感受到思想流動的脈動。從學堂到市集,從地下手稿到天文觀測,每一個行動者都在說明:知識的傳遞,不再專屬於神職與貴族,而是對真理感到好奇與追尋的每一個人。
而當思想與金錢都開始流動,封建體系中「階層」的堡壘無法再穩如磐石。
中世紀的世界宛如一座巨大的教堂,光線從彩繪玻璃灑下來,而知識——只屬於講道台上的神職人員,只有他能開口、也只有他擁有決策權。
但隨著國外出現的印刷術、科學方法的建立……知識開始被打開、複製、傳遞。
我們在《地。》中看到一頁頁知識的傳遞、抄寫、焚毀與重生,這些不只是劇情的推進,而是象徵「知識的民主化」。當每個人都有可能獲得真理,教會便不再擁有唯一至高無上的話語權了。
哥白尼、伽利略挑戰地心說,改寫人類對宇宙的理解;文學以及藝術開始描繪慾望與悲傷,描繪「人」而非只有「神」。
我們今日所謂「理所當然」的:思考、懷疑、選擇,在中世紀是由數千、數萬場的火刑所換來的,可謂是我們後人的腳底下踩著前人堆積如山的屍體。
而在至今爽番橫行、躺平主義興盛、經濟萎靡的現代,《地。》算是一部爆冷門的動畫,故事中沒有無趣乏味的計算與知識賣弄,只有一群渴求為了知識而奮力想要維護未來的人們,而那似乎也是此刻的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我們都想要盡力維護自己珍惜的事物,不管是老舊的房屋、捨不得的玩偶、甚至是屬於人類所屬的「人性」不想被機器取代的一部分......
《地。》讓我們記得:歷史的突破,從來不是靠一場大爆炸完成的,而是一頁頁顫抖的筆跡、一雙雙仰望的眼睛。
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現《地。》其實從來沒有把神當成敵人。角色們質疑的,是一個壟斷神的體制,是把知識與信仰武器化的權力。
這與文藝復興的本質不謀而合——不是反對拒絕新知的宗教,而是讓信仰回到人的內心,無論每個人相信什麼、追求什麼。
或許,這部作品最美的答案,是在沉默中閃閃發光的雙眼,那一雙雙堅毅不拔、求知若渴,且對未來充滿希望的雙眼。
嗨,我是 Pyris,一個熱愛動畫、設計與影像敘事的創作者。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不是只談天文的故事,它描寫的是——當人的思考開始覺醒、開始對世界產生好奇,究竟是如何一點一滴的推翻巨大的體制與恐懼呢?
透過瞭解文藝復興前的脈絡,也能讓我們更清楚理解動畫中描繪的故事,並非只是虛構的,而是以真實且晦暗的歷史篇章所匯集而成。
📌 追蹤我,一起探索動畫與歷史如何交織,瞭解更多動畫故事背後的真實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