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海中響起姜育恆的憂傷嗓音「曾經以為我的家 是一張張的票根 撕開後展開旅程 投入另外一個陌生 這樣飄盪多少天 這樣孤獨多少年 終點又回到起點 到現在才發覺 哦 路過的人 我早已忘記 經過的事 已隨風而去 驛動的心 已漸漸平息 疲憊的我 是否有緣 和你相依」,以為沒有人等待的家,會成為空虛的存在,不會成為呼喚你內心最脆弱的渴望。當我在外漂泊了將近一個月,隱隱約約聽到來自家鄉的溫柔地呼喚。原來家鄉那一草一木,已是深深種植在我心靈深處,無論走多遠,午夜夢迴時都會輕輕唱起思念家鄉的旋律。「家」對我而言,也許不僅僅是單純的只有「人」的組合,而是一種感覺,那青山翠谷,那一潭碧綠的湖水,滋養了我的靈魂,溶入我的血液中,是我生存的原動力。如果人生的劇本是由自己「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大戲,家鄉的山川湖泊就是我精心布置的舞台場景,在演驛漫長的人生大戲時,也許場景會隨著求學、工作而轉換,但不變的初心是對家鄉的渴望,所以不論我走得有多遠;離開有多久,最終都會回到原點。
離開家已經將近一個月,原以為自己可以就這麼一直漂泊下去,讓自己沉溺在外在世界的五光十色中。心中認為沒有父母等待的家是空虛寂寞的,所以相信自己能當一個異鄉人。但當離開家鄉超過20天後,身體開始產生奇妙的變化,異國的料理已經失去吸引力,甚至開始排斥剛開始覺得新奇的食物,開始想念家鄉的食物了,開始思考是否該回家了。有人說一種行為持續21天就會變成習慣,習慣就會變成日常。也許在潛意識中不想讓自己變成異鄉的遊子,所以在這個模式變成習慣之前,先用家鄉的味道,牽引出內心的渴望。將旅行的路徑慢慢轉變成回家的方向。回到家後,發現其實「家」並不空虛,而是以滿滿的自在,擁抱離鄉的遊子,所有的一切都沒改變,時間接續到離開家前的那一刻,彷彿中間只是隔著一個「空白鍵」。這個「空白鍵」把人生舞台場景拉回內心最渴望的家鄉,看著青山翠谷、碧綠湖水,源源不絕的生命泉源流進浩瀚無邊的心海,滋潤即將枯萎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