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思想:“他鄉”成“故鄉” “Strange Land” Becomes “Home Land”

Eric H-avatar-img
發佈於心向上帝的旅程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生命思想:“他鄉”成“故鄉” “Strange Land” Becomes “Home Land”

raw-image


中午在教會吃飯時旁邊坐一位新入匹大的研究生,便和他聊了起來。他來自江蘇,說到這裡一切都好就是吃不慣西式的飯菜。這是他第二次來,他說兩次教會的午飯都很好吃。是的,他讓我想起二十多年前我初到美國的情形。那時我待的城市沒有幾個中國人,當然也沒有中國店了。當需要一些中國調料和其它特別的東西,就需要開車幾個小時去亞特蘭大的中國城。叫中國城實際上也就是幾家菜蔬雜貨店加幾家餐館。記得除了買一些新鮮蔬菜外,總是買一大箱盒裝雪菜,當然也有醬油香醋辣醬。那時有一個東方店有活螃蟹,我們會往往買好多袋回來。放在冰箱底下的盒中保活幾天,每天清蒸螃蟹。那時,吃一些西式的東西,也是非常地不習慣。

后來畢業找到工作,住在一個沒有華人的小鎮裡。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從本地的菜肉副食店裡買回來的。也慢慢開始向周圍的鄰舍學著做一些西式的飯菜,一方面來欣賞不同文化在飲食上的表達,另一方面隨著孩子們長大,他們對西式的飯菜更多的是喜歡。於是我們家裡一周大部分時間為中餐外也有兩天為滿足孩子們做些西式的。剛來這裡時,最不習慣的就是各種各樣的奶酪,特別是那種要在意大利粉中放的末狀Parmesan奶酪,味道非常的浓重。慢慢地我們也習慣吃了,也能從中品嘗出其中的香味了。無論在披薩,空心粉,烘焙千層面(Lasagne),各式三明治,各式腸和肉派(meat pie)有任何的奶酪都成為我們的喜愛。有趣的是,我們常常用中式的調料改造一下,口味會中西結合,孩子們反映還不錯。

總有一些東西,讓喜歡的人嗜之如命,卻又讓不喜歡的人退避千裡。長期的適應讓一個不喜歡奶酪的慢慢的喜歡上了。或許在中餐和西餐之間我還會選擇中餐,但吃西餐已經不成為我的障礙。過去口裡放入奶酪如同嚼蠟無法咽下,現在切一塊放在嘴裡嘗出一份美好的味道。我的體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並不是每樣美味在最初的時候就如同今日一般可口。早期游牧民用不潔的容器盛放鮮牛羊奶,導致發酵凝結,意外發現了奶酪的制法,那時候奶酪的口感一定是氣味沖鼻,口感酸澀。我們很多時候不喜歡是因為發酵后奶膻味,其實這才是奶酪天生氣質。經過升華不同方式制作的奶酪的奶香味,濃淡也是有區別的。對於一個不適應奶酪味的人來說,可以從氣味清淡的奶酪比如chedder開始試著品嘗,慢慢來適應。而對於喜歡吃奶酪的人來說,可以挑戰一下氣味更為濃烈的奶酪,或許會有更加驚喜的發現。

對於我們第一代漂在北美的華人,雖然已經適應了這裡的一切,孩子們已經說著異鄉的言語,對他們這裡已經是故鄉了但對我們似乎依然如異鄉人。不知不覺之間已經二十多年過去了,起初憂愁地抱怨在北美沒有家的感覺,曾經在四季中熬得快要成了抑郁的心情。可是在一個地方住的久一些,所有的叉叉口口都非常的熟識,路上有走過的腳印痕跡,街邊的樹看著一點點長大,更是很多生命中經歷的人和事都在記憶中無法磨滅,才真正明白心已經被那裡的一切纏裹難以割舍,才把他鄉當做故鄉。感謝上帝,讓我在他鄉遇見祂,讓我才真正明白,地上的行走停留只是客旅,任何一處雖然情深難舍,一個個被稱為故鄉,但它們都不是我們的最后終點。只有心靈停靠在賜永恆生命的上帝裡時,那才是真正的家和安歇的故鄉。

記得聖經《耶利米書》二十九章3-7節記載,當以色列亡國民眾,祭司和先知們從耶路撒冷被擄掠到巴比倫時,只見一群國家被攻破、家族被殺戮,被擄而在異鄉作奴隸、 受欺壓,沒有了自己的家園、沒有自己的工作,也看不到未來,卻遭受壓力威 脅的這幫人,處在何等的景況中。先知耶利米從耶路撒冷寫信給他們安慰說“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對一切被擄去的,就是我使他們從耶路撒冷被擄到巴比倫的人,如此說:你們要蓋造房屋,住在其中;栽種田園,吃其中所產的;娶妻生兒女,為你們的兒子娶妻,使你們的女兒嫁人,生兒養女。在那裡生養眾多,不致減少。我所使你們被擄到的那城,你們要為那城求平安,為那城禱告耶和華;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著得平安。”這一段雖然是對以色列民講的,但今天在世界各地的上帝的兒女們相對於將來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城來說,地上每一個居留之地就好比被擄之地。雖然我們想望新耶路撒冷城,但我們既然在此停留,也要好好的住在其中,蓋造房屋安居樂家,勞苦栽種田園生產生活所需;娶妻生養兒女,也要為子娶妻為女嫁人,在那裡生養眾多,不致人數減少。還要我們為這城禱告耶和華上帝以求得平安,這樣我們才得心裡的平安。因著我們住在這城裡,我們的心也就安放在這裡。因著神的同在,雖然地上的挪動,故鄉似乎變成他鄉,而他鄉不知不覺變成了故鄉。孩子們更是生在這裡長在這裡,他們堅定的認定家在那裡,那裡就是故鄉。

“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你們要呼求我,禱告我,我就應允你們。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耶和華說:我必被你們尋見,我也必使你們被擄的人歸回,將你們從各國中和我所趕你們到的各處招聚了來,又將你們帶回我使你們被擄掠離開的地方。這是耶和華說的。”是啊,我們在地上這個敗壞的世界上生活存留,但上帝所懷的是賜平安的意念,為要叫我們脫離凶惡,不叫我們遇見試探。在我們一切的敵人面前為我們擺設筵席。讓我們處在何種境地都知道在祂裡面有指望。禱告呼求就應允,專心尋求就尋見。知道在祂裡面有說不出的喜樂平安,在祂裡面是我們永遠的藏身之處。因著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流血舍命,為我們成就了從被擄之地回歸到祂的新天新地—永遠的新耶路撒冷。


願你因認識上帝,不再在地上有漂泊流浪,不再有故鄉的轉換,而進入祂永遠的天家,得享永遠的福分。


二零一六年九月十一日PCCOaklan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ric H的沙龍
222會員
358內容數
我自己並不是一個會碼字的,然而,有時聖靈充滿就會情不自禁寫下幾行可以稱為感動的句子。能思想,能拿出手來寫,能post這裡,都是神的恩典。若不是出於神,一切都不會成為可能。
Eric H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1
小時候我以為人生是一條筆直的河,流向某個明確的終點。可如今才發現,它更像是散落一地的雨滴,各自折射不同的光線,彼此之間並無明確邊界,但都被同一片天空所涵蓋。人生沒有絕對的開始或終止,一切都是「有時」。「生有時,死有時」
Thumbnail
2025/04/21
小時候我以為人生是一條筆直的河,流向某個明確的終點。可如今才發現,它更像是散落一地的雨滴,各自折射不同的光線,彼此之間並無明確邊界,但都被同一片天空所涵蓋。人生沒有絕對的開始或終止,一切都是「有時」。「生有時,死有時」
Thumbnail
2025/04/19
在世界醒來之前,有很長的一段黑。 不是那種能用燈光驅趕的夜,是落在心裡的那種沉重。 罪的聲音、死的陰影、無望的嘆息,一起編織成一口深井,把人困在下墜的孤寂裡。
Thumbnail
2025/04/19
在世界醒來之前,有很長的一段黑。 不是那種能用燈光驅趕的夜,是落在心裡的那種沉重。 罪的聲音、死的陰影、無望的嘆息,一起編織成一口深井,把人困在下墜的孤寂裡。
Thumbnail
2025/04/18
午后,陽光斜斜地灑在廚房的地磚上,靜靜的,像一首無聲的詩。窗邊的風鈴偶爾晃動,發出透明的聲音。白色的餐盤泛著柔和的光,一如我們心中那潔淨的盼望。而你——我們的小Noah,舌尖還發著奶音,卻在那個靜謐的午後,說出了一句彷彿讓大家也屏息的禱告
Thumbnail
2025/04/18
午后,陽光斜斜地灑在廚房的地磚上,靜靜的,像一首無聲的詩。窗邊的風鈴偶爾晃動,發出透明的聲音。白色的餐盤泛著柔和的光,一如我們心中那潔淨的盼望。而你——我們的小Noah,舌尖還發著奶音,卻在那個靜謐的午後,說出了一句彷彿讓大家也屏息的禱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當年因為工作關係,移居海外。在沒有長期規劃的情況下,只希望有機會就讓家人回台灣,多和親友見面,到處走走,以解家人的鄉愁。另外,我也希望孩子在發育和求學過程,有多點機會和故鄉保持文化上的連結。 住新加坡時,家人曾經一年回台探親三次。後來去了紐西蘭,匆匆一年過去了,孩子的學期會在聖誕節的前幾天結束,是
Thumbnail
當年因為工作關係,移居海外。在沒有長期規劃的情況下,只希望有機會就讓家人回台灣,多和親友見面,到處走走,以解家人的鄉愁。另外,我也希望孩子在發育和求學過程,有多點機會和故鄉保持文化上的連結。 住新加坡時,家人曾經一年回台探親三次。後來去了紐西蘭,匆匆一年過去了,孩子的學期會在聖誕節的前幾天結束,是
Thumbnail
在現今可以慢慢大方討論起自己的性向的台灣社會中,那樣壓抑與被排擠而漂泊的人生或許是年輕一輩不容易想像的事,但卻是至今還未能被接納的人,繼續的人生!
Thumbnail
在現今可以慢慢大方討論起自己的性向的台灣社會中,那樣壓抑與被排擠而漂泊的人生或許是年輕一輩不容易想像的事,但卻是至今還未能被接納的人,繼續的人生!
Thumbnail
就在那刻,我知道我真的遠行了。
Thumbnail
就在那刻,我知道我真的遠行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離開故鄉後,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的期許。作者分享了他離開臺灣15年後回到臺灣的心情,以及某首歌曲對他的情感觸動。文章通過個人故事和歌詞表達了對平凡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作者的情感為讀者締造了共鳴的可能。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離開故鄉後,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的期許。作者分享了他離開臺灣15年後回到臺灣的心情,以及某首歌曲對他的情感觸動。文章通過個人故事和歌詞表達了對平凡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作者的情感為讀者締造了共鳴的可能。
Thumbnail
在臺北展開新生活已經兩個禮拜,作者忽然開始思念家鄉,這對於過去獨立堅強的性格來說是意外的鄉愁。文章講述了作者在家鄉的生活以及回到都市後的糾結心情,充滿了懷舊情懷。
Thumbnail
在臺北展開新生活已經兩個禮拜,作者忽然開始思念家鄉,這對於過去獨立堅強的性格來說是意外的鄉愁。文章講述了作者在家鄉的生活以及回到都市後的糾結心情,充滿了懷舊情懷。
Thumbnail
家鄉的回憶總是讓人懷念,即使每次回去都有一絲寂寞和不捨。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家鄉漫畫店的回憶與情感,帶有懷舊和思念之情。
Thumbnail
家鄉的回憶總是讓人懷念,即使每次回去都有一絲寂寞和不捨。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家鄉漫畫店的回憶與情感,帶有懷舊和思念之情。
Thumbnail
離家不是當叛逆的小孩
Thumbnail
離家不是當叛逆的小孩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離鄉的經歷?人在異鄉時,跟回憶中相似的麵包香氣、鈔票的錢味,只要有些許熟悉,不論是多麼莫名其妙的東西,都能引起你對家的思念,而當遇到同樣背景的人,心裡的喜悅是擋不住的… 來到這裡的你,可能未曾讀過我前篇的文章,在此前情提要,我是一名香港人,2019年居台至今,從學生身分轉變為職場新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離鄉的經歷?人在異鄉時,跟回憶中相似的麵包香氣、鈔票的錢味,只要有些許熟悉,不論是多麼莫名其妙的東西,都能引起你對家的思念,而當遇到同樣背景的人,心裡的喜悅是擋不住的… 來到這裡的你,可能未曾讀過我前篇的文章,在此前情提要,我是一名香港人,2019年居台至今,從學生身分轉變為職場新
Thumbnail
在我回憶中最美的地方莫過於此,只是至今已經不再如同過往的風采,深感遺憾但又無能為力的心情...... 還記得在我小學的時候,每到暑假,家人總會帶我們拜訪山區的一戶親戚,小住個幾日,算是夏日悠閒的避暑行程,而那個地方真的超像一個與世隔絕的環境,通常閒雜人等通常在門外的鐵門,就謝絕進入了。
Thumbnail
在我回憶中最美的地方莫過於此,只是至今已經不再如同過往的風采,深感遺憾但又無能為力的心情...... 還記得在我小學的時候,每到暑假,家人總會帶我們拜訪山區的一戶親戚,小住個幾日,算是夏日悠閒的避暑行程,而那個地方真的超像一個與世隔絕的環境,通常閒雜人等通常在門外的鐵門,就謝絕進入了。
Thumbnail
對於第一代漂的人,適應了這裡的一切,孩子們說著異鄉的言語,這裡是他们的故鄉但對我們似乎依然是異鄉人。不知不覺几十年過去了,起初憂愁地抱怨,在四季中熬得有抑郁的心情。然而在一個地方住的久一些,连路上的腳印痕跡,街邊的樹一點點長大,更是經歷的人和事都無法磨滅,心被那裡的一切纏裹難以割舍,把他鄉當做故鄉。
Thumbnail
對於第一代漂的人,適應了這裡的一切,孩子們說著異鄉的言語,這裡是他们的故鄉但對我們似乎依然是異鄉人。不知不覺几十年過去了,起初憂愁地抱怨,在四季中熬得有抑郁的心情。然而在一個地方住的久一些,连路上的腳印痕跡,街邊的樹一點點長大,更是經歷的人和事都無法磨滅,心被那裡的一切纏裹難以割舍,把他鄉當做故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