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影響力|為什麼我認為「個人出版 (self-publishing)」是2025年線上賺錢的最佳方式?

寫出影響力|為什麼我認為「個人出版 (self-publishing)」是2025年線上賺錢的最佳方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2024年,我自費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書《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

當時我把它視為一種「自我投資」,在寫書的過程中,整理自己的經歷,同時透過一本書建立「個人品牌」的權威感。

因為是「投資」,我從一開始便沒有指望它能夠回本,

甚至認為只要有「一個人」從中受益,同時我有一本書放在我的官網主頁建立「品牌定位」就足夠了。

一直到它成功出版,甚至開始被動銷售之後,我才驚覺,

原來「個人出書」也能成為被動收入來源。

也是這時,我才深入研究「個人出版」的根本性質,

發現這是一種「既能實現理想,又能幫助他人,自己同時能賺取被動收入」的絕佳方式。


個人出版(self-publishing)的「成本」因「數位工具與平台」的興起,大幅降低


raw-image

「自費出版」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在過去幾年出版社開始面臨「銷售困境」時,為了增加收入,它們就將「出版服務」瞄準「想要出版,但是不得其門而入的作者們」。

由於需要「自費」,因此雖然自費出版將「出版門檻」降低了,仍然將「預算不足」的作者們拒於門外。

然而,這在各種「數位與AI工具」盛行的年代,有了更進一步的改變。它們讓「出書」這件原本「成本極大」的事情,變成近乎「0成本」。

編輯,你有了「AI這個免費助手」,成本0。

封面設計,你有「數位工具」幫忙,成本0。

通路上架,你有數位平台,比如Amazon KDP,方格子,Gumroad,上架0成本,只有在賺取到收入時,被抽取部分傭金,讓他們處理你的「網頁、金流」。

行銷宣傳,你有你自己的「社群媒體」,成本0。

也就是,只要你願意「花時間」,這是一門「只賺不虧」的被動收入來源。

同時,還能夠增強你的個人品牌,讓更多人認識你。

接著,我會解釋,為什麼「個人品牌」越來越重要?


在動盪的時代下,建立「不靠公司,也能賺錢」的方法

近幾年興起的「副業」、「零工經濟」、「賺外快」、「線上事業」,

無不顯示大家已經不認為「一份全職工作的薪水」足夠在「高通膨、高物價」的環境中養活自己。

相信受文章標題吸引點進來的你,也不例外,你想爭取「多一點的收入」。

再加上AI時代,增加了「未來的不確定因素」,已經難以預測未來的職業與技能需求走向(雖然有不少預測報告,但每家結論不一)。

可以肯定的是,

你現在的職業很可能「被消失」,

你已有的技能很可能「被取代」。

但是有一些性質不會改變,人們信賴「真誠的人、有信用的人、有毅力的人、有成功結果的人」。

你發現了嗎?

在風雨飄搖的年代,你需要建立的是「就算你缺乏經驗,但是別人依然會信賴你能做得好」的「個人品牌及信用」。

我想不到比「出書」更容易建立「個人品牌及信用」的方式了。

寫書證明你是一個「願意分享的人、有毅力的人、取得過一些成功結果的人」,

這不管在任何社經環境下,都是社會需要的人才。


在傳遞「知識與經驗」的同時能夠獲得「被動收入」

同時,我認為「出書」對於賺錢有「心理潔癖」的人是很好的「被動收入來源」。

不可否認,現在有很多「網上賺錢」的方法都很像「詐騙和斂財」,

導致很多人對於「線上賺錢」有負面印象,不想這件事跟自己扯上關係,

但是同時又希望「增加收入」,於是就陷入「兩難境地」。

「出書」是在分享自己的「知識、技能、經驗」,這本身就是一件「正面又有意義」的事情。

恰巧「書籍」,特別是「電子書」本身的性質,又符合《納瓦爾寶典》裡所說的「數位資產性質」,

你只要投入一次「時間精力」,就可以「重複銷售」,為自己帶來「持續性回報」(也就是被動收入)。

因此,假如你想要有「毫無心理負擔」的線上賺錢方法,

我想不到比「出書」更好的方式了。


Bonus: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不是「應該要做的事」

最後我想要提及一個與「賺錢」無關,但是對「生涯發展」至關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毫不誇張地說,透過寫書的「自我反思」過程,我才真正找到「我想做的事情」。

假如你翻看我過往的經歷,你會看到一堆「商學」字眼,諸如「創業系、商學院畢業、商業分析師...」

照理來說,最適合我的寫作主題,可能是與「商業有關的知識」,比如分享商業案例、分享如何做商業分析...等等。

然而,當我透過寫作,我才發現我的潛意識告訴我,我關注的是「個人成長」領域,特別是「協助逆境中的人尋找出路」。

因此,我的首本書才是《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而不是商學專業書籍。

當我遇到「個人出版」,發現它的「潛力」之後,一切又緊密結合了起來。

我透過寫作,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而我也想幫助對前途迷茫的人,透過書寫,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不是「陷入我應該要做的事」,卻對人生悶悶不樂的怪圈。

恰巧,「個人品牌」又是在這風雨飄搖的年代,你可以唯一掌握的事情,

而「出書」又是建立「個人品牌」的絕佳工具。

因此,如果你想在2025年「出書,建立另一種收入方式」,或是「渴望透過寫作,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讓我祝你一臂之力:

我目前開放少量「寫作/出書」陪跑教練服務名額,詳情請看👇👇👇


avatar-img
Eve's Salon: 投資自己就是「最好的投資」
228會員
135內容數
恭喜你發現了一個寶藏格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三月下旬,我開始集中發布關於「個人出版」、「自費出書」的文章。 沒想到,相關的文章瀏覽數、收藏數都大增。 這讓我得到一個市場信息——有很多人對「個人出版、自費出書」感興趣。 這篇文想分析,為什麼「書市」在過去被調侃「現代人不看書」,卻在近年反倒有越來越多人選擇「個人出版」?
我的注意力也曾經被「社群媒體」切的稀碎。稍微感到「無聊」的時候,我就有強烈的渴望,打開社群媒體,不斷刷新貼文,尋求新的刺激。 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新貼文」,看到前一兩秒鐘看不懂的,我就立馬滑走。我的思考能力逐漸下滑。 我不知道該怎麼拯救自己。
現在大家說到「自媒體」,腦袋浮現的首先是各種「影音平台」,比如YouTube、TikTok...然而,當你仔細去拆解「媒體」的本質——傳遞資訊/知識。 你就會發現,媒體不只限於「影片」,還包含報紙、書籍、雜誌、課程...等等。過去哪些東西是媒體?哪些東西就有可能利用「數位工具和平台」成為「自媒體」。
三月下旬,我開始集中發布關於「個人出版」、「自費出書」的文章。 沒想到,相關的文章瀏覽數、收藏數都大增。 這讓我得到一個市場信息——有很多人對「個人出版、自費出書」感興趣。 這篇文想分析,為什麼「書市」在過去被調侃「現代人不看書」,卻在近年反倒有越來越多人選擇「個人出版」?
我的注意力也曾經被「社群媒體」切的稀碎。稍微感到「無聊」的時候,我就有強烈的渴望,打開社群媒體,不斷刷新貼文,尋求新的刺激。 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新貼文」,看到前一兩秒鐘看不懂的,我就立馬滑走。我的思考能力逐漸下滑。 我不知道該怎麼拯救自己。
現在大家說到「自媒體」,腦袋浮現的首先是各種「影音平台」,比如YouTube、TikTok...然而,當你仔細去拆解「媒體」的本質——傳遞資訊/知識。 你就會發現,媒體不只限於「影片」,還包含報紙、書籍、雜誌、課程...等等。過去哪些東西是媒體?哪些東西就有可能利用「數位工具和平台」成為「自媒體」。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讀者提問:我覺得自己最大的問題是,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事、做什麼會開心。 以前以為自己找到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又覺得自己沒那麼喜歡,所以我一直很羨慕其他人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也發現我從小時候欣賞的人們都是因為他們很專注在某個領域(我覺得這樣的人自帶光芒,就算不是超厲害)。 長大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
讀者提問:我覺得自己最大的問題是,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事、做什麼會開心。 以前以為自己找到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又覺得自己沒那麼喜歡,所以我一直很羨慕其他人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也發現我從小時候欣賞的人們都是因為他們很專注在某個領域(我覺得這樣的人自帶光芒,就算不是超厲害)。 長大
avatar-avatar
Moonrogu
發佈於
src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