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不想說話,只是不知道怎麼說,說了你們也不會懂。」
這句台詞在第一集的尾聲,像一記悶雷打在心頭。
Netflix 原創影集《混沌少年時》甫一播出就以其真實殘酷又細膩的青春描寫引起共鳴,第一集開場即讓觀眾陷入一個少年掙扎於家庭、學校與自我邊界的混亂狀態。從心理動力與客體關係理論出發,我們看到的不是「叛逆」的青少年,而是一個正在奮力與內在客體對話、重塑自我的靈魂。🧠 客體內化的混亂
主角 Jamie 的情緒起伏與人際疏離,並非單純來自青春期荷爾蒙的劇烈波動。從他與母親之間的互動——母親總是忙於自己的情緒與壓力,無法真正「看見」Jamie 的需要——我們可以看出他早期經驗中的主要客體,是一位情緒不穩定且難以共感的照顧者。
Klein 的客體關係理論中提到,嬰兒早期將母親內化為「好乳房」與「壞乳房」,這種分裂若未被整合,會延續到長大後對他人(特別是重要關係)產生理想化與貶抑的強烈擺盪。Jamie 對同儕的極度依附與隨後的爆炸性憤怒,正反映出他內在客體的不穩定整合:他想靠近,但也害怕被再次忽略與傷害。
💥 投射性認同的防衛運作
在學校的衝突場景中,我們看到 Jamie 有強烈的挑釁行為,甚至對老師語出威脅。這種看似「危險」的表現,其實在心理動力層次上,是一種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的運作:Jamie 將內在的痛苦與自我厭惡投射到他人身上,並透過挑釁行為「讓對方感受到」他的混亂與憤怒。
這不是破壞,而是一種未被理解的溝通。他試圖讓世界經驗他正在經驗的一切:孤單、混沌與恐懼。
🧩 青少年期的自我組織
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青少年正處於自我組織的轉折期。他們試圖將童年階段內化的客體形象重組為更穩定的內在世界。但如果早期經驗中缺乏安全依附、情緒回應與穩定的他人,那麼這個重組過程會極為困難。
Jamie 在第一集所經歷的,正是這個重組的「陣痛」。他渴望親密,卻找不到出口;他在暴力與沈默之間徘徊,其實是希望某個「足夠好的他人」能幫他命名與容納這一切。
❤️ 心理治療的想像空間
《混沌少年時》不僅是一部青春劇,更是一場關於心理創傷、內在對話與重新建立關係的深刻演出。如果將 Jamie 的故事視為潛在治療過程的前奏,那麼觀眾可以開始想像:如果有一位穩定的他人能陪伴他走過這段混沌,他是否能從分裂的客體中走向整合?是否能將「我」與「你」重新建構為一段穩定的、相互理解的關係?
📌 結語:混沌之中,仍有可能
客體關係的視角提醒我們,行為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故事藏在水面下。Jamie 的「混沌」,是未被命名的情緒、未被接住的需求,也是還在努力尋找「安全他人」的靈魂訊號。
對於每一位正在成長中掙扎的青少年,我們不需要立刻要求改變,而是需要學會——等待、理解、承接。這才是打開關係之門的第一把鑰匙。
如果你也曾是那個在內心混沌中掙扎的孩子,那你一定也能從 Jamie 身上,看見那個未被好好理解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