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殺戮遊戲背後,是對操控、信任與自我認同的深層提問
很多故事從「我要贏」開始,但《勝者不存》不是。
這部小說對我來說,是一場關於人性、選擇與操控的內在對話。
我想寫的不是誰活了下來,而是:我們能不能在極端中,仍選擇成為自己。
《勝者不存》的雛形,其實來自我腦海中常常冒出的提問——「如果所謂的勝利,只是另一場操控的開始,那麼我們還要努力贏嗎?」
這不是一個「爽劇」式的大逃殺。這部作品從構思開始,我就知道它不會是生存競技場上的血與榮耀,而是關於體制、關於選擇、關於那些看似微小但最終決定命運的瞬間。它談的是信任的崩毀、操控的幽微,和人心的最深處。
【一】題材的誕生:從「適應者計畫」開始
「你能活下來嗎?」這是所有大逃殺遊戲的基礎設計。但我不滿足於此。我想問的其實是——
「你活下來的樣子,還是你自己嗎?」
所以,我設計了「裂隙島」,這座充滿監控與陷阱的封閉試驗場,也設計了一個更殘酷的背景設定:「適應者計畫」。這個計畫的本質並不是選出「優勝者」,而是找出那些在壓力下會轉變、願意違背人性的人。這不僅是遊戲設計,而是一場精密的社會實驗。
勝利,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二】角色設計:他們不是英雄,是變數
艾蕾娜這個角色,一開始就不是「救世主」,她只是個想搞懂真相、想保護身邊人的普通參賽者。她的成長曲線不是強化戰鬥技能,而是她如何在一次次選擇中堅持「不要變成他們」——那群把人命當成數據與實驗樣本的操控者。
狄倫,是我心裡私心最喜歡的角色。他的犧牲不是為了成就主角,而是一種真正發自內心的行動——他不知道自己被設計成會為他人而死的「樣本」,而是真心發自內心的犧牲,這點是我認為人性的可貴之處。
傑森與維克多,則是這場遊戲中「變質適應者」的兩種樣貌:一個是自以為能掌控規則的棋子,一個是早已成為規則本身的人。但他們的共同點,是都曾經相信過人性,卻最終選擇背棄。
【三】架構設計:從「逃殺」到「揭露」
我一開始就設定了清楚的結構:
- 前三章建構生存壓力、角色背景與聯盟分裂;
- 中段進入監控與實驗的揭露,逐步讓讀者發現這是一場有更大陰謀的「設計」;
- 第七章以後節奏加快,犧牲密集,將焦點從「活下來」轉為「破局」;
- 第九章為高潮對決,不僅是肉體的戰鬥,更是對「成為操控者」的拒絕;
- 第十一章則是收束與反轉,呈現出:「勝者,不存。」
更重要的是,我想做的是「讓讀者參與選擇」,所以安排了伏筆與矛盾——例如維克多的模糊立場,或最後那一個關於艾蕾娜何時被AI替代的懸念。因為,這部小說的核心不是「誰活下來」,而是「你活下來之後,還是你嗎?」
【四】結語:這不是遊戲,是鏡子
寫這本小說的過程,對我來說既是創作也是清算。我曾在真實人生中感受到過界線模糊、制度冷酷、人性脆弱。而這些感受,都變成了《勝者不存》的碎片,組成那座名為「裂隙島」的空間。
這不是單純的一部小說。這是我對人性的觀察與提問。
如果你看到最後一頁,發現最終沒有人真正「贏得」這場遊戲,那就對了。
因為,我要寫的從來不是勝利——而是當我們失去一切後,還能不能保有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