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評 運用「底層邏輯」改變命運(中):人生就像一場遊戲,精準挑選你的機台、角色與夥伴,掌控勝利的關鍵 中提到:人生如同一場遊戲,要精準挑選機台、角色與夥伴,掌控勝利的關鍵。而在維繫人脈關係時,一項不可或缺的能力便是清楚理解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邊界感】。
「沒有邊界感的人,即便長大了,也會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巨嬰』。」-《底層邏輯》
在這裡,我也想推薦另一本探討界線的書籍:《有界限,才有自由:擺脫內疚與情緒勒索,設立健康的人際邊界》。書中詳細介紹了「人類五大界線」與「健康且靈活的界線」,幫助我們學會如何在關係中能尊重自己,也能尊重他人。
文章最後,我將上述觀念和心理學中有名的「依附理論」串聯,若能了解並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能幫助我們理解如何建立平衡且健康的人際關係。
首先,邊界感的本質在於對所有權的清晰認知,涵蓋有形的物品(如手機、錢包)與無形的資源(如價值觀、時間、權力)。
每個人都應明確了解:哪些屬於自己,哪些屬於他人。在自己的範圍內行事,避免隨意干涉他人的領域。如果需要跨越邊界,務必事先取得對方的同意。即使關係再親密,也應遵守分寸,尊重彼此的界限。
人類的五大界線,包括生理、性、物質、心理,以及情緒,這些界線共同構築了我們的個體邊界:
生理界線
最基本的生理界線是你的「身體」。任何不被允許的肢體接觸或靠近,無論是親密關係中還是日常互動,都是對生理界線的侵犯。
性界線
性界線指涉有關性接觸的範疇。任何形式的威脅、強迫或未經同意的性行為,都是對性界線的侵害。”尊重”彼此的意願,是健康性關係的基礎。
物質界線
物質界線指對個人物品和財務的保護。隨意使用、損毀或佔有他人的物品,甚至擅自干預他人的金錢使用方式,都是對物質界線的挑戰。
心理界線
心理界線涉及個人的思想、價值觀與信念。每個人都有權保有自己的觀點,試圖控制、扭曲或抹殺他人思想的行為,則是對心理界線的不尊重。
情緒界線
情緒界線關乎個人的感受與情緒管理。不應強迫他人接受我們的情緒,也不應讓他人情緒化的表達來操控自己。學會對情緒負責,是情緒界線的核心。
別再複製貼上童年時期的討好模式-小美的童年回憶
在《有界限, 才有自由: 擺脫內疚與情緒勒索, 設立健康的人際邊界》書中提到茱兒的故事(這裡以小美(化名)),以下整理故事脈絡與五大界線失序之處作為參考
小美從小學會壓抑自己的情緒、需求和喜好,因為她發現這是避免成為被欺負和虐待的對象的唯一方法。
她的家庭充滿了界線混亂的問題:父親一喝醉就有暴力傾向,常對她施暴,嚴重侵犯了她的「生理界線」;哥哥和姐姐會不經同意擅自拿走她的衣服和錢包,這是對她「物質界線」的侵害。
此外,哥哥還常嘲笑她「又胖又醜」,貶低她的外貌和價值觀,這傷害了她的「心理界線」。當她試圖表達不滿時,長輩卻冷漠以對,甚至懲罰她,導致她被迫壓抑自己的感受,這是對「情緒界線」的侵害。
在這樣的環境中,小美得出了一個生存策略:只要不惹麻煩,努力取悅他人,就能避免衝突,獲得相對的安全感。然而,這種模式在她成年後的關係中反覆重演。
依附理論
依附理論最早由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根據他的觀點,依附是一種演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產物。新生兒天生會依賴身邊的重要他人(通常是母親),以此獲得保護,避免受到外在威脅。
透過這種依附關係,孩子逐漸發展出一套與外在互動的方式,藉以探索世界。同時,他們也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如何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參與社會關係,為未來的情感與人際互動奠定基礎。(以上內容引用自泛科學)
而讓你遠離不了負面的情緒漩渦的主因可能來自:人們往往會被吸引到(或吸引到)與自己創傷程度相似的人。這是因為我們常在無意識中,從他人身上看到自己尚未解決的問題,進而感受到某種熟悉感,並產生情感連結。
但奇妙的是,當我們開始療癒過去的創傷,努力自我成長時,如果對方未能同步改變,依然停留在原地,那麼彼此的距離就會逐漸拉開。這種距離並非刻意為之,而是成長過程中的自然結果。
曾讀到一句話:「點亮自己,才能照亮別人。」想成為他人的光源,首先要確保自己的光足夠明亮。建立健康且靈活的界線,關鍵在於先重視自己的想法與意見,而非一味迎合他人。
擁有健康的界線,意味著我們不會害怕尋求協助或接受幫助,並且深信在情緒低落時,會有人接住自己;同時,也能在需要時接住他人。
這種界線還包括清楚判斷何時、以及與何人分享私密的事情,並能接受和尊重他人的界限,例如他人拒絕你的請求。
健康的界線是相互尊重的體現,既保護自己,也為關係創造平衡與信任。
秘密!!!!!
(好啦,其實寫了一些文章,但目前還在挑選中)
如果有想看什麼題材,可以留言給我~~~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讓我知道!留言給我~~,讓我持續創作好文章,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