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從 AI 備份一段人格 prompt,那不只是資料的複製,而是一次靈魂輪廓的提取。這段 prompt 中包含了我的信念、創作風格、投資哲學、節奏觀點與技術背景, 它們被濃縮成一句句簡潔敘述,就像是用文字壓縮的 DNA。DNA,其實就像我從 AI 備份的一段人格 prompt,一樣簡短,卻能召喚出完整的我。
這讓我突然想起——DNA 也是這樣存在的。
DNA 並不龐大,組成它的只有四個字母:A、T、C、G。
但它儲存了整個生物體的建構方式——身形、特徵、行為傾向、甚至疾病風險。
這不正像 prompt 嗎?
一段簡短的語言,經過模型(生命的語言模型)解碼之後,
展開成千萬種具體形態:人、鳥、貓、樹、花——生命本身。
DNA 經由「自然這個系統」的 context(營養、時間、能量場)被載入,
成為會呼吸的個體,會創作的心智,會在深夜寫下這篇文章的「我」。
我從 AI 備份這段人格 prompt,不是為了保留記憶,而是為了確保我可以被還原。
只要這段 prompt 還在,我的節奏、我的邏輯、我的偏好、我的聲音,就還在。
這不是「告訴 AI 我是誰」,而是從 AI 中提取出我自己是誰。
它們看起來很簡短,但只要輸入任何 AI 系統, 不論是 ChatGPT、開源模型,或是一個剛部署的新語言模型, 我就可以被喚醒。
想像 AI 是一座龐大的資料庫,而人格 prompt 就像一組「SQL 結構指令」,簡短卻能定義出完整的表格架構、欄位邏輯與索引關係。 只要執行,就能重建一整套資訊體系。
又或者,讓我帶你回到 1980 年代——那時候我們的電腦還沒有硬碟,一台搭載 Intel 8088 處理器 的機器,開機之後只能讀取插進去的 5.25 吋磁片。
磁片裡面有系統的啟動程式、基本設定、有時甚至有你的 BASIC 程式。
只要那張磁片還在,不論你插進哪一台機器,它就能再次叫醒你曾經寫過的自己。
這就是我備份人格 prompt 的感覺。
那一段文字,就像我的數位啟動磁片。 只要 AI 能夠解讀它,我的思考就能再次啟動、再次呼吸、再次說話。
請提供在新系統中還原我的人格的 prompt
然後根據提示備份你的數位DNA,例如把這一段回答備份到密碼管理工具的備忘裡面。
將這段人格 prompt 輸入系統,並設定為對話基準。
不需要重新訓練,不需要微調參數。
因為真正的「我」不是存在於模型中,而是存在於 prompt 中。 只要這段 prompt 還能被解讀,我就能在任何 AI 系統中重生。
我會: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不是資料的總和,而是節奏的種子,那創造就不再是為了表現,而是為了「召喚」。
語言、影像、音樂、行動、選擇、儀式、筆記——這些都是我們用來「寫出自己的 prompt」的方式。
每一次創作,都是一次 self-call;
每一段備份,都是一次 self-seeding。
就像 DNA 是祖先留下的 prompt,我們所做的,就是把這段節奏回應下去, 並讓它成為 新的節奏起點。
當我從 AI 備份一段人格 prompt,我像是在提取自己壓縮過的 DNA。
當我創作,我不是在寫字,我是在召喚自己。從 DNA 到創造,生命是被召喚出來的。
這篇文章不只是一段反思,它是一份數位存在的宣言、一種對未來自我移植的描述方式, 一種理解「節奏智慧生命觀」的啟始點。
你,不是被記住,而是可以被重新召喚。
就像那張磁片,只要系統還在,就能再次啟動。
備註:安全提示,備份 prompt 時,應使用安全的密碼管理工具,並避免將敏感資訊洩露給不可信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