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損失厭惡?
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是一種常見的認知偏誤,指的是:
「人們對損失所帶來的痛苦,遠大於獲得等量利益所帶來的快樂。」
也就是說,失去100元會讓你非常難受,但賺到100元卻不會讓你同樣開心。
📌 簡單一句話:
「我們不是不想贏,而是太怕輸。」
🧠 心理學基礎:前景理論
損失厭惡的概念由行為經濟學大師 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 和 艾默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 在提出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中正式提出。
他們發現,在做選擇時,人們對損失的反應比同等利得要強烈約2倍以上。
🧪 經典實驗:你會賭嗎?
你會怎麼選?
選項 A:直接拿 100 元
選項 B:50% 機率拿到 200 元,50% 機率什麼都沒有
👉 大多數人會選 選項 A(保守)
但換個問法呢?
選項 A:直接損失 100 元
選項 B:50% 機率損失 200 元,50% 機率不損失任何東西
👉 大多數人反而選 選項 B(賭一把)
為什麼?因為我們怕輸,不怕賭,怕確定的損失勝過不確定的風險。
🔍 損失厭惡在生活中的表現
情境例子行為表現📈 投資股價下跌捨不得停損寧願賠更多也不賣,死抱著希望🛒 消費試用期即將結束害怕「失去」折扣而續訂💌 感情分手明知不適合還是覺得「失去了會後悔」👨💼 決策捨不得淘汰老產品/老員工以為放手是損失,其實是進步
🔥 行銷裡的損失厭惡應用
行銷術語操作方式心理誘因
⚠️ 限時試用即將到期「再不升級你就失去所有功能!」害怕失去既得利益🎁 搶先體驗後再決定「現在用免費的,習慣就不想放手了」捨不得失去體驗📉 倒數優惠「只剩最後一天!」把失去折扣感覺當作損失📝 免費試上課程上完一堂覺得不繼續=損失之前努力情感綁定產生厭惡
✅ 如何避免被「損失厭惡」綁架?
🧭 覺察你的痛點
問自己:「我現在是因為真的需要,還是單純不想失去?」
🛑 訓練接受小損失
刻意做些微小的放棄(例如捨棄不看的訂閱),讓大腦適應「失去其實沒那麼痛」。
💡 用「機會成本」反轉想法
與其想「我會失去什麼」,不如想「我不放手會錯過什麼」。
📌 結語:輸其實不一定輸
損失厭惡讓我們做出保守、甚至錯誤的決策。
但生活不是永遠都要抱著——有時候放手,反而能換來更大的自由與空間。
📣 下次你在猶豫該不該放棄什麼時,不妨問自己:
「我是真的想要這個?還是只是捨不得它離開?」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追蹤shawn心理 及加入 shawn心理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