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假性同意」?
假性同意(Pseudo-consent / Token consent) 是指一個人表面上表示「同意」,但這份同意並非出自自由意志或真誠願望,而是因為:
- 感到被逼迫
- 不敢拒絕
- 想避免衝突
- 順從社會期待或權力壓力
🧠 為什麼人們會「假裝同意」?
1. 權力不對等
當一方比另一方擁有更多權力(如上司與員工、老師與學生),弱勢的一方可能會為了保住工作、成績或人際關係,選擇「表面順從」。
2. 害怕衝突
有些人害怕被責怪、被討厭,或打破和諧氛圍,於是選擇「妥協自己」。
3. 社會文化壓力
從小受到「乖孩子要聽話」、「女生不要太直接拒絕」等觀念影響,導致在關鍵時刻難以說「不」。
4. 內在混亂與不確定
有時候當事人自己也搞不清楚:「我是不是真的想做這件事?」於是在人家詢問時,只好含糊同意。
📌 假性同意的常見場景
場景假性同意的例子💼 職場員工加班「自願」,其實是不敢拒絕老闆❤️ 親密關係在壓力下說「好啊」,其實內心極不舒服🏫 校園團體被強迫參加活動、拍照、講話,卻說「沒關係啦」👥 朋友圈明明想拒絕某個提議,卻因怕掃興說「好啦好啦」
這些「表面同意」其實都可能是心理上的「無聲抗拒」。
🧪 假性同意 VS 真正的同意:差別在哪?
真正的同意(Valid Consent)應該是:
- 自願的(Free):沒被脅迫、利誘、威脅
- 明確的(Clear):清楚表達而非模糊反應
- 知情的(Informed):了解情況、風險與選項
- 可隨時撤回的(Reversible):即使答應了,之後也能說不
只要違反這幾項中的任一條,同意就可能是「假性」的。
🚨 假性同意的風險與傷害
- 讓受害者陷入自責與創傷
「是我答應的,好像也不能怪對方吧……?」
- 讓加害者誤以為「我有得到同意」
他/她說「可以啊」,所以我沒錯!
- 扭曲人際關係中的信任與安全感
之後不敢再表達真實感受,情感變得疏離與壓抑
- 在性別議題或權力結構中製造灰色地帶
假性同意常出現在「看似合法,其實不公平」的互動裡,極易被濫用與忽視
🛠️ 怎麼減少假性同意?
✅ 1. 建立「可以說不」的空氣
讓人知道拒絕是被允許、被理解的選項,而非錯誤或失禮。
✅ 2. 練習清楚詢問 & 明確回應
問:「你真的想做這件事嗎?」
回:「我覺得我不是那麼願意,我需要時間想一下。」
✅ 3. 解構權力與控制感
當你處於強勢位置,請確保對方有實質自由能說不。否則你的提議就不是「平等選項」。
✅ 4. 教育與文化改變
讓學生、員工、伴侶都知道——「同意」不是形式,而是過程,尊重、理解與情感是核心。
💬 結語:真正的「同意」,從尊重與覺察開始
「你說好,是真的好嗎?」這不只是情感問題,更是尊重彼此界線與自由意志的核心。
破除假性同意的關鍵,不只是讓人敢說「不」,更是創造一個 說「不」不會有代價的安全空間。
真正的同意,不該是逼出來的「好啦」,而是心甘情願的「我願意」。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追蹤shawn心理 及加入 shawn心理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