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第十一章在福音書中佔有重要地位,不僅呈現了耶穌公開事工中的一段關鍵對話,也深刻揭示了屬靈實質與天國的奧秘。整章內容從施洗約翰的疑問出發,過渡至耶穌對世代的責備,最後以一段安慰人心的邀請作結,其結構嚴謹、層層遞進,蘊含豐富的屬靈教訓。
一、施洗約翰的疑問與耶穌的回應(1–15節) 約翰在監獄中差人來問耶穌:「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11:3)此舉並非出於信心全然崩潰,而是反映了他對彌賽亞職分的期望與現實之間的落差。耶穌並未直接回答,而是指引約翰的門徒去見證他所行的事:「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11:5)這些作為正應驗了以賽亞先知的預言,顯明耶穌確實是那位受膏者。這段經文提醒信徒:屬靈的眼光應超越個人處境,回到神話語的根據。當我們陷入疑惑,解答往往不是在於神是否照我們的期望行事,而在於我們是否仍能信靠祂的作為和話語。
二、責備不悔改的世代(16–24節)
耶穌轉而對這個世代發出嚴正責備,指出他們無論面對約翰的禁慾或耶穌的自由,都選擇拒絕與挑剔(11:17–19)。他更責備哥拉汛、伯賽大、迦百農這些見過神蹟卻不悔改的城市,聲言:「當審判的日子,推羅、西頓所受的,還容易受呢!」(11:22)
這段話語的屬靈意義在於警醒今日信徒:對真理的麻木與不悔改的心,是屬靈沉淪的表徵。屬靈生命不在於外在接觸多少真理,而在於內心是否因真理而改變。責備背後的核心不是咒詛,而是呼召悔改。
三、啟示的主權與安息的邀請(25–30節)
最後一段經文轉為柔和而深情的語調。耶穌感謝父將真理向「嬰孩」顯明,隱藏不給「聰明通達人」看見(11:25)。他進一步宣告:「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11:28)
這裡揭示了天國的屬靈原則:真正的認識來自神的啟示,而非人的理性推理。屬靈的安息不是逃避責任,而是在耶穌裡面重新得力(參11:29–30)。祂的軛是容易的,祂的擔子是輕省的,因為祂自己背負了我們不能承擔的重擔。
《馬太福音》第十一章從約翰的疑問到耶穌的安慰,從責備不悔改的世代到啟示與安息的應許,構成一幅完整的屬靈圖景。它挑戰我們對彌賽亞的認識,也安慰我們在困頓中能來投靠祂。這章經文不僅是歷史敘述,更是屬靈的呼召——呼召我們不憑眼見,只憑信心;不倚靠自己,只信靠那位溫柔且謙卑的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