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第十章記錄了主耶穌差遣十二門徒出去傳道的教導與勉勵,這一章不僅具有歷史意義,更蘊含深刻的屬靈原則,對今日信徒的使命與生活有直接的啟示與引導。
一、蒙召與差遣:從跟隨到承擔使命
經文一開始指出,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賜給他們權柄(太10:1),這表明門徒的事奉並非出於自願的熱心,而是出於主的揀選與授權。耶穌清楚地呼召他們,並且賦予他們能力去醫病、趕鬼,這不只是功能上的裝備,更是權柄與身分的確認。對今日信徒而言,這提醒我們,真正的服事必須建立在主的呼召與差遣上,而非個人的動機或表現。二、傳道內容與對象:真理的界線與恩典的次序
耶穌囑咐門徒先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太10:6),傳講「天國近了」的信息(太10:7)。這說明神的救恩有其歷史的進程與秩序,先向猶太人顯明,然後及於外邦人。今日雖然福音已向萬民開放,但這段經文提醒我們,傳道不僅要有熱忱,也要有屬靈的敏銳與策略,明白何時何地向誰傳講,合乎神的心意。
三、事奉的心態與預備:清貧、信靠與警醒
耶穌命門徒不要帶金銀銅錢、口袋、鞋和杖(太10:9-10),顯示出他們在宣教旅程中的完全倚靠神。這並非否定物質的需要,而是強調服事主的核心在於信靠與簡樸。主也預告門徒將會遇到逼迫、誤解與分裂(太10:16-23),因此需要靈巧像蛇、馴良如鴿,並且準備為信仰受苦,甚至為主殉道(太10:28)。這對今日的信徒是一個清醒的提醒:真正的跟隨主,不是走安逸的道路,而是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持守真理到底。
四、對主忠誠的優先性:愛主勝於一切
耶穌在此章中多次強調,凡愛父母過於愛祂的,不配作祂的門徒(太10:37)。這不是鼓勵人忽視家庭,而是指出信仰的優先順序:對主的忠誠高於一切人間關係。信仰不是附加在生活上的一部分,而是整個生命的中心。唯有把主放在首位,其他的關係與事奉才會歸於正位。
五、接待與賞賜:與主身分聯合的尊榮
最後,耶穌提到接待先知、義人和門徒的人,必得相應的賞賜(太10:41-42)。這顯示神重視每一個與福音有份的行動,哪怕是「一杯涼水」的善行,主也不會忽略。這不僅是對服事者的鼓勵,更是對信徒之間相交與支持的呼召:接待主的工人,就是接待主自己。
《馬太福音》第十章不僅是耶穌差遣門徒的歷史記錄,更是一篇關於門徒生命與事奉的屬靈教誨。它提醒我們,基督徒的身份包含使命,而使命必然伴隨挑戰。我們蒙召不是為了得享安逸,而是要忠於所託,背起十字架,憑信心跟隨主,直到見祂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