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筆記|《馬太福音》第十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馬太福音》第十章記錄了主耶穌差遣十二門徒出去傳道的教導與勉勵,這一章不僅具有歷史意義,更蘊含深刻的屬靈原則,對今日信徒的使命與生活有直接的啟示與引導。

一、蒙召與差遣:從跟隨到承擔使命

經文一開始指出,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賜給他們權柄(太10:1),這表明門徒的事奉並非出於自願的熱心,而是出於主的揀選與授權。耶穌清楚地呼召他們,並且賦予他們能力去醫病、趕鬼,這不只是功能上的裝備,更是權柄與身分的確認。對今日信徒而言,這提醒我們,真正的服事必須建立在主的呼召與差遣上,而非個人的動機或表現。

二、傳道內容與對象:真理的界線與恩典的次序

耶穌囑咐門徒先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太10:6),傳講「天國近了」的信息(太10:7)。這說明神的救恩有其歷史的進程與秩序,先向猶太人顯明,然後及於外邦人。今日雖然福音已向萬民開放,但這段經文提醒我們,傳道不僅要有熱忱,也要有屬靈的敏銳與策略,明白何時何地向誰傳講,合乎神的心意。

三、事奉的心態與預備:清貧、信靠與警醒

耶穌命門徒不要帶金銀銅錢、口袋、鞋和杖(太10:9-10),顯示出他們在宣教旅程中的完全倚靠神。這並非否定物質的需要,而是強調服事主的核心在於信靠與簡樸。主也預告門徒將會遇到逼迫、誤解與分裂(太10:16-23),因此需要靈巧像蛇、馴良如鴿,並且準備為信仰受苦,甚至為主殉道(太10:28)。這對今日的信徒是一個清醒的提醒:真正的跟隨主,不是走安逸的道路,而是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持守真理到底。

四、對主忠誠的優先性:愛主勝於一切

耶穌在此章中多次強調,凡愛父母過於愛祂的,不配作祂的門徒(太10:37)。這不是鼓勵人忽視家庭,而是指出信仰的優先順序:對主的忠誠高於一切人間關係。信仰不是附加在生活上的一部分,而是整個生命的中心。唯有把主放在首位,其他的關係與事奉才會歸於正位。

五、接待與賞賜:與主身分聯合的尊榮

最後,耶穌提到接待先知、義人和門徒的人,必得相應的賞賜(太10:41-42)。這顯示神重視每一個與福音有份的行動,哪怕是「一杯涼水」的善行,主也不會忽略。這不僅是對服事者的鼓勵,更是對信徒之間相交與支持的呼召:接待主的工人,就是接待主自己。

《馬太福音》第十章不僅是耶穌差遣門徒的歷史記錄,更是一篇關於門徒生命與事奉的屬靈教誨。它提醒我們,基督徒的身份包含使命,而使命必然伴隨挑戰。我們蒙召不是為了得享安逸,而是要忠於所託,背起十字架,憑信心跟隨主,直到見祂的日子。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蔡緯嘉-avatar-img
2025/04/22
「耶穌命門徒不要帶金銀銅錢、口袋、鞋和杖(太10:9-10),顯示出他們在宣教旅程中的完全倚靠神。這並非否定物質的需要,而是強調服事主的核心在於信靠與簡樸。」 可惜現在的教堂都充滿物質了,早已不是神的教堂而是人的教堂... 神的教堂反而進入人間、進入家庭、進入生活。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23
蔡緯嘉 甚願謙卑的人,多多進入教會,聽聞福音。🙏😇
小愛-avatar-img
2025/04/23
真是深刻的詮釋,願神藉著您的文字將福音的種子灑開來,祝福更多人🙏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23
小愛 阿門,誠心所願。🙏😇
avatar-img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8.1K會員
898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十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仍然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2025/04/30
《創世記》第十九章記述神因所多瑪與蛾摩拉罪惡滔天,親自施行毀滅性的審判,同時也透過天使拯救羅得一家。這章不只是歷史記錄,更是對信徒靈命的強烈警鐘:神是公義的,也是施憐憫的;選擇神的道路還是貪戀世界,將決定人的不同結局。
Thumbnail
2025/04/30
《創世記》第十九章記述神因所多瑪與蛾摩拉罪惡滔天,親自施行毀滅性的審判,同時也透過天使拯救羅得一家。這章不只是歷史記錄,更是對信徒靈命的強烈警鐘:神是公義的,也是施憐憫的;選擇神的道路還是貪戀世界,將決定人的不同結局。
Thumbnail
2025/04/29
本章集中在天國群體的生活準則,從謙卑成為主的門徒、關懷失喪者、處理肢體間的衝突,到活出真實的饒恕。耶穌揭示,屬天的價值觀與世俗不同,信徒要以孩子般的單純、僕人的心態與無限的饒恕,來活出合神心意的群體見證。
Thumbnail
2025/04/29
本章集中在天國群體的生活準則,從謙卑成為主的門徒、關懷失喪者、處理肢體間的衝突,到活出真實的饒恕。耶穌揭示,屬天的價值觀與世俗不同,信徒要以孩子般的單純、僕人的心態與無限的饒恕,來活出合神心意的群體見證。
Thumbnail
2025/04/28
《創世記》第十七章記載了神與亞伯蘭重新立約,賜他新的名字「亞伯拉罕」,並設立割禮作為約的記號。這章經文顯示神應許的確定與擴展,也啟示信仰之路必須以順服與分別為聖回應神的恩典,對今日信徒有深刻的提醒與激勵。
Thumbnail
2025/04/28
《創世記》第十七章記載了神與亞伯蘭重新立約,賜他新的名字「亞伯拉罕」,並設立割禮作為約的記號。這章經文顯示神應許的確定與擴展,也啟示信仰之路必須以順服與分別為聖回應神的恩典,對今日信徒有深刻的提醒與激勵。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馬太福音》第十章記錄了主耶穌差遣十二門徒出去傳道的教導與勉勵,這一章不僅具有歷史意義,更蘊含深刻的屬靈原則,對今日信徒的使命與生活有直接的啟示與引導。
Thumbnail
《馬太福音》第十章記錄了主耶穌差遣十二門徒出去傳道的教導與勉勵,這一章不僅具有歷史意義,更蘊含深刻的屬靈原則,對今日信徒的使命與生活有直接的啟示與引導。
Thumbnail
Jesus Keep Me Near the Cross 十字為我榮耀 中文版本+羅馬拼音 1) 求主使我靠十架 在彼有生命水  Qiú zhǔ shǐ wǒ kào shí jià zài bǐ yǒu shēngmìng shuǐ  寶血由十架流下 白白賜人洗罪 bǎo
Thumbnail
Jesus Keep Me Near the Cross 十字為我榮耀 中文版本+羅馬拼音 1) 求主使我靠十架 在彼有生命水  Qiú zhǔ shǐ wǒ kào shí jià zài bǐ yǒu shēngmìng shuǐ  寶血由十架流下 白白賜人洗罪 bǎo
Thumbnail
《公禱書》在教會生活層面,塑造普世聖公宗基督徒的崇拜生活,讓不同年紀、種族、文化、神學知識、屬靈成熟度的會友,藉著穩定一致、非個人化(有公共意味)的禱文、禮儀、詩篇等,靈命漸漸成長。
Thumbnail
《公禱書》在教會生活層面,塑造普世聖公宗基督徒的崇拜生活,讓不同年紀、種族、文化、神學知識、屬靈成熟度的會友,藉著穩定一致、非個人化(有公共意味)的禱文、禮儀、詩篇等,靈命漸漸成長。
Thumbnail
《馬太福音》4:1-11 提供了耶穌在曠野受試探的詳細敘述,這對研究耶穌的品格和教導具有重要價值。詳細的描述有助於對每個試探的象徵意義進行全面分析,並探討耶穌如何通過引用經文抵抗誘惑。以下是一些研究方向的建議。
Thumbnail
《馬太福音》4:1-11 提供了耶穌在曠野受試探的詳細敘述,這對研究耶穌的品格和教導具有重要價值。詳細的描述有助於對每個試探的象徵意義進行全面分析,並探討耶穌如何通過引用經文抵抗誘惑。以下是一些研究方向的建議。
Thumbnail
保羅結束第三次宣教,即將回耶路撒冷,在向以弗所教會的長老們辭別時,聲稱自己已凡事給他們做榜樣;又引述主耶穌的話, 要大家記住「施比受更為有福 」的訓諭。雖然此語未見於四福音書,路加如此記錄,很可能耶穌說過又引述主耶穌的話, 要大家記住「施比受更為有福 」的訓諭。雖然此語未
Thumbnail
保羅結束第三次宣教,即將回耶路撒冷,在向以弗所教會的長老們辭別時,聲稱自己已凡事給他們做榜樣;又引述主耶穌的話, 要大家記住「施比受更為有福 」的訓諭。雖然此語未見於四福音書,路加如此記錄,很可能耶穌說過又引述主耶穌的話, 要大家記住「施比受更為有福 」的訓諭。雖然此語未
Thumbnail
這張圖準確傳達出救恩的精義。中間的人是傳福音的最下面的人是未信主的人。最上面有一隻手,沒有畫身體是主耶穌~ 這是門諾南屯教會許宏華牧師主日講道引用的圖片。看到牧師善巧地引用這幅畫,實在非常之讚歎...
Thumbnail
這張圖準確傳達出救恩的精義。中間的人是傳福音的最下面的人是未信主的人。最上面有一隻手,沒有畫身體是主耶穌~ 這是門諾南屯教會許宏華牧師主日講道引用的圖片。看到牧師善巧地引用這幅畫,實在非常之讚歎...
Thumbnail
防备假先知假教师
Thumbnail
防备假先知假教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