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新開幕的La La Port購物中心,淳久堂書店有許多圖畫書的周邊,我選了《小根與小秋》的手帕和便條紙,正好誠品書店因應兒童節吧,又將知名作者林明子的作品(包括《小根與小秋》、《第一次出門買東西》、《兩顆草莓》等)陳列,隨手翻閱第一張圖就是小根(狐狸布偶娃娃)對著藤編嬰兒搖籃等待著,被奶奶賦予重要任務:陪伴嬰兒(小秋)。隨著嬰兒小秋的出生長大,狐狸布偶小根也有破損受傷,兩人一起踏上搭電車去找奶奶「縫補」修復小根的旅程......
原來小根是奶奶守護的象徵啊,出自奶奶的愛的表達可以這麼可愛、又這麼實用啊!再三細細玩味著圖片的我不禁想,說不定連那搖籃和明亮柔軟的被巾都是奶奶一手張羅的,啊,還跟窗簾協調著呢。一張圖果然能訴說著千言萬語,開啟無限想像......(以後如果我到了當奶奶的位置,也不用糾結在要不要幫忙帶,兩代的教養觀念與手法如何如何不同,柔和可愛的陪伴要效法小秋奶奶的「創意」,琢磨背後的原理、本質,而非硬生生地模仿。)......而且第一頁的文字就說出愛裡的忍耐,因為小狐狸一直坐在那裡等著「實在無聊」,儘管身不由己,但小根啟動內在世界的遐思,並在夢裡回到奶奶家。夢,果然是精神的守護與療癒。

故事最後,終於見到奶奶啦,我們可不可以說:「這是忠於使命的小狐狸,終於回家」的旅程。回家永遠都有安歇和復原的意義,在《小秋與小根》中,奶奶除了拿起針線縫補之外,最後還差尾巴的修復......在此先不將結局暴雷,有興趣很值得一讀再讀,相信無論在人生什麼階段都能沈浸蕩漾在圖畫和文字的故事裡,搖曳牽引出屬於自己真摯的領悟。
2025年4月21日教宗方濟各辭世,邱慕天先生在臉書發表了一篇很有深度的文章,嘗試全方面地描述教宗方濟各的理念與影響,論到民調走勢一段時,「縫補人心裂痕」這樣的用字令我難忘,儘管教宗晚年因為各種條件似乎未竟全功,但作者邱先生寫道:「然而,我仍尊敬這位神的僕人。我想,若是腳還能走、健康允許,方濟各會是更願意用足跡和他的身體礪行福音,把焦點帶去看望世上各個被忽視的角落。」
「慈母手中線」,很幸運在我們的學習文化中,有這樣的一首詩歌像小根一樣陪伴著當慈母的我們(或者當幼苗被三春暉光照撫育的我們),也許密密縫無法抵擋一次又一次的撕裂摩擦,足夠自由自在去闖蕩、去探索就好,慈母知道人生旅程有得有失,不怕磨難,「意恐遲遲歸」,原來慈母只怕「來不及回來修補」,只怕「太遲了」,適量的挑戰使我們成長茁壯,越來越有力量和智慧,我到今天才這樣去看遊子吟的第二句,它的意義就像《小秋與小根》回家一趟再出發,那個「遲遲歸」的擔憂是家長心心念念永遠要為孩子盡心盡力的「縫補職分」,希望孩子記得回家猶如回到根基母地,得到休憩保養、重新得力,如鷹展翅。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精進「縫補職分」的學問與技巧,好嗎?
在那之前的此時此刻,我們就盡心盡職地佈置一個溫暖的家,一頓解飢止渴的晚餐,寧靜的氛圍、柔和的接觸與態度,可安歇的房間與時間,傾聽的耳朵、試著理解的心,和能夠安全做夢和......永遠受到歡迎和擁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