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提問「怒中如何溫柔?」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2024/6/30更新:

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感到憤怒卻又要保持溫柔,這確實是許多父母會面臨的巨大挑戰。以下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希望能幫助您在情緒湧上時,仍能以溫和而有效的方式處理:

情緒上來時,保持溫和應對的四步驟

情緒上來時,保持溫和應對的四步驟


1. 覺察與暫停(Stop & Observe)

在怒氣爆發前,能夠察覺到它的來臨是關鍵。

  • 生理信號覺察: 留意自己身體的預警信號,例如:心跳加速、肌肉緊繃、呼吸急促、太陽穴搏動,或感覺臉部發熱。一旦察覺,立即意識到:「我正在生氣了。」
  • 情緒命名: 在心裡告訴自己:「我感到很憤怒/沮喪/失望。」明確地為情緒命名有助於將其客觀化,而非被其吞噬。
  • 物理暫停: 當意識到怒氣,立即採取行動暫停。
    • 深呼吸: 慢慢地深吸氣,感覺氣息充滿腹部,然後緩慢呼出,重複幾次。這能幫助降低心率,平靜神經。
    • 離開現場片刻: 如果情況允許,告訴孩子:「我現在需要冷靜一下,我會很快回來。」然後離開房間幾分鐘,到另一個空間平復情緒。
    • 數到十或一百: 在心裡默默地數數,給自己一個緩衝時間。


2. 理解與同理(Understand & Empathize)

在您平靜下來後,試著從孩子的角度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

  • 探究行為動機: 孩子的行為往往有其原因。是感到被忽視?被誤解?身體不舒服?太累?太餓?還是正在測試界限?試著問自己:「他為什麼會這麼做?」
  • 蹲下與眼神交流: 當您準備好與孩子溝通時,蹲下身子,讓自己與孩子保持相同的高度,進行溫和的眼神交流。這能傳達您願意平等溝通的訊息。
  • 溫和詢問感受: 用開放式的問題詢問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例如:「你現在感覺怎麼樣?」、「發生了什麼事讓你這樣做?」、「你需要什麼幫助嗎?」
  • 表達理解: 即使您不認同其行為,也要試著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你現在可能很生氣/很難過,因為...」,讓孩子感覺被理解,這能幫助他們放下防衛。


3. 設定界限與引導(Set Boundaries & Guide)

溫和不等於沒有原則或放任。溫柔地設定界限,並引導孩子學習更好的行為。

  • 清晰簡潔地表達期望: 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清楚地說明什麼行為是可以接受的,什麼是不可以的。例如:「我知道你很想要那個玩具,但用搶的是不對的。你可以說『請給我』。」
  • 提供替代方案: 教導孩子如何以更恰當的方式表達需求和情緒。例如:「當你感到生氣時,可以告訴我,或者去抱抱你的小熊,而不是大叫。」
  • 解釋後果(非懲罰): 讓孩子了解不當行為的自然或邏輯後果,但避免帶有情緒性的懲罰。例如:「如果你一直把玩具丟到地上,玩具可能會壞掉,那我們就不能玩了。」
  • 給予選擇權: 在安全的範圍內,給孩子一些選擇,讓他們感覺有掌控感。例如:「你現在想自己收拾玩具,還是希望媽媽幫你一點?」
  • 事後修復: 當衝突發生後,即使您曾表現出不那麼完美的一面,也要在事後與孩子修復關係。擁抱、道歉(如果需要)、再次確認愛意,並討論下次如何做得更好。這能讓孩子學習到犯錯後如何彌補。

4. 自我關懷與支持(Self-Care & Support)

只有當父母自己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時,才能更好地應對育兒挑戰。

  • 壓力管理: 找到適合自己的減壓方式,例如:運動、聽音樂、冥想、閱讀、與朋友聊天。定期給自己一些獨處的時間。
  • 尋求支持: 不要害怕尋求配偶、家人、朋友或專業人士的幫助。與其他父母交流經驗,會讓您知道自己不是孤單一人。
  • 降低期望: 接受自己和孩子都不完美的事實。育兒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會有好日子,也會有不那麼好的日子。
  • 原諒自己: 當您沒有做得盡善盡美時,學會原諒自己。每一次的挑戰都是成長的機會。
關照自己就從這六個部分擇一開始

關照自己就從這六個部分擇一開始



記住,溫和並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力量。它需要更多的耐心、理解和自我控制。在育兒路上,保持溫和的態度,更能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學習情緒管理,並培養健康的親子關係。


附錄:關於憤怒

人的憤怒是一種 複雜的情緒,常常由受傷、不公、挫折、恐懼、焦慮或自卑等感覺引起。它具有兩面性,既可能帶來破壞,也可能在適當引導下成為改變的動力。

  • 根源: 通常源於個人的感受、需求未被滿足、價值觀被侵犯、自尊受損,或是對外在事件的錯誤解讀。
  • 性質:
    • 情緒化與不穩定: 人的憤怒容易受情緒影響而失控,可能導致衝動和不理性的行為。
    • 常帶有自私成分: 即使是所謂的「義憤」,也可能夾雜著個人的偏見、怨恨或報復心態。
    • 具有破壞性: 未經控制的憤怒可能傷害自己(身心健康)和他人(關係破裂、暴力行為)。
  • 表現:
    • 外在表現可以包括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言語攻擊,甚至肢體衝突。
    • 內在表現則有心跳加速、血壓升高、肌肉緊繃等生理反應。
  • 目的: 雖然憤怒可以作為一種警訊,促使人去面對問題、尋求改變,但若處理不當,往往只是發洩情緒,無法達成建設性的目的。
怒氣是一種權益界線被侵犯的情緒警訊,溫柔的情緒來自於愛,就像為新生兒沖泡配方奶那樣注意溫度和份量的製備營養


大江健三郎語錄

大江健三郎語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好感父母
2會員
30內容數
「如果一個社會重視孩子,那這個社會也必定珍視他們的父母」John Bowlby, 1955 這是致力於顧及父母自我情緒照顧、心理健康的園地。臨床心理經驗與學養,證實父母工作的重要與價值,邀請有心提升相關福祉的您共同關注、追蹤、按讚和分享。*從好好感受覺察心開始
好感父母的其他內容
2025/04/25
紐約時報中文版上,有一篇《新手媽媽的誕生》,標題靈感來自 精神科醫生丹尼爾·斯特恩(Daniel Stern)在上世紀90年代的書《母親星座》(The Motherhood Constellation)和《母親的誕生》(The Birth of a Mother)中解釋過,就像生孩子一樣,獲得一個
Thumbnail
2025/04/25
紐約時報中文版上,有一篇《新手媽媽的誕生》,標題靈感來自 精神科醫生丹尼爾·斯特恩(Daniel Stern)在上世紀90年代的書《母親星座》(The Motherhood Constellation)和《母親的誕生》(The Birth of a Mother)中解釋過,就像生孩子一樣,獲得一個
Thumbnail
2025/04/24
情緒,不只是覺察,也包含了信念、和技術。 不只一次,在諮商中,有人問我:「怎麼樣才叫愛自己?」,這讓我想到耶魯大學提出來的「最佳版本的自己」這個說法,今天我更想到華人文化中的「哀而不毀」。 日劇《春暖花開的那一天》第六集,可能是個好例子: 產婦的母親(aka外婆,回顧自己生
Thumbnail
2025/04/24
情緒,不只是覺察,也包含了信念、和技術。 不只一次,在諮商中,有人問我:「怎麼樣才叫愛自己?」,這讓我想到耶魯大學提出來的「最佳版本的自己」這個說法,今天我更想到華人文化中的「哀而不毀」。 日劇《春暖花開的那一天》第六集,可能是個好例子: 產婦的母親(aka外婆,回顧自己生
Thumbnail
2025/04/24
2025年3月新開幕的La La Port購物中心,淳久堂書店有許多圖畫書的周邊,我選了《小根與小秋》的手帕和便條紙,正好誠品書店因應兒童節吧,又將知名作者林明子的作品(包括《小根與小秋》、《第一次出門買東西》、《兩顆草莓》等)陳列,隨手翻閱第一張圖就是小根(狐狸布偶娃娃)對著藤編嬰兒搖籃等待著,被
Thumbnail
2025/04/24
2025年3月新開幕的La La Port購物中心,淳久堂書店有許多圖畫書的周邊,我選了《小根與小秋》的手帕和便條紙,正好誠品書店因應兒童節吧,又將知名作者林明子的作品(包括《小根與小秋》、《第一次出門買東西》、《兩顆草莓》等)陳列,隨手翻閱第一張圖就是小根(狐狸布偶娃娃)對著藤編嬰兒搖籃等待著,被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很喜歡律師呂秋遠的文章,內容平易近人,卻能夠深刻影響著我或其他讀者,再次閱讀又能獲得新的啟發或是更深層的理解,他就像是個明明看透世俗紅塵,卻還願意彎下腰接著滿滿的惆悵地氣,心平氣和訴說「人類社會本應有的道理與價值觀」,他的善良使我、或他人、甚至眾人還願意相信這個社會。
Thumbnail
很喜歡律師呂秋遠的文章,內容平易近人,卻能夠深刻影響著我或其他讀者,再次閱讀又能獲得新的啟發或是更深層的理解,他就像是個明明看透世俗紅塵,卻還願意彎下腰接著滿滿的惆悵地氣,心平氣和訴說「人類社會本應有的道理與價值觀」,他的善良使我、或他人、甚至眾人還願意相信這個社會。
Thumbnail
女人的力量之所以強大,是因為韌性與柔軟兼俱。面對生活磨難的堅韌,以及面對先生孩子情緒暴發的柔軟,女人與生俱來的特質可以讓一個搖搖欲墜的家得以扶正,繼續幸福下去。綜觀父母那一輩人,父親通常大男人脾氣,母親總是小媳婦任勞任怨,孩子長大了,回憶起來多半是母親的耐心與愛心讓他們在外遇到困難而能順利紓通排解。
Thumbnail
女人的力量之所以強大,是因為韌性與柔軟兼俱。面對生活磨難的堅韌,以及面對先生孩子情緒暴發的柔軟,女人與生俱來的特質可以讓一個搖搖欲墜的家得以扶正,繼續幸福下去。綜觀父母那一輩人,父親通常大男人脾氣,母親總是小媳婦任勞任怨,孩子長大了,回憶起來多半是母親的耐心與愛心讓他們在外遇到困難而能順利紓通排解。
Thumbnail
這是關於一個在學業和家庭責任間掙扎的人,通過處理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最終找到內心的平靜和感到滿足的故事。
Thumbnail
這是關於一個在學業和家庭責任間掙扎的人,通過處理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最終找到內心的平靜和感到滿足的故事。
Thumbnail
這些人不過是仰賴你做為完人的品質,著實是欺善怕惡的孝順版本而已。
Thumbnail
這些人不過是仰賴你做為完人的品質,著實是欺善怕惡的孝順版本而已。
Thumbnail
對於親情,小心呵護唯恐摔碎 對於母親,不敢稍移目光只為討好 對於女兒,盡力的教養便自以為適職 ........................................ 如此這般的規矩,或說是具有高尚的教養 但是卻讓親情一詞,顯得荒謬不已
Thumbnail
對於親情,小心呵護唯恐摔碎 對於母親,不敢稍移目光只為討好 對於女兒,盡力的教養便自以為適職 ........................................ 如此這般的規矩,或說是具有高尚的教養 但是卻讓親情一詞,顯得荒謬不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