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心房顫動 (AF)
心臟規律跳動是維持人體正常運作的重要機制,正常人的心跳頻率約為每分鐘 60-100 下。當心臟無法以穩定的節律和速率跳動,即稱為心律不整。這種情況除了會大大影響血液輸送至全身的效率,甚至可能會導致血液滯留形成血塊,進而導致引發血管栓塞,使中風和心衰竭的風險大幅上升。
心房顫動 (AF) 是一種相當常見的心律不整類型,其藥物治療目標主要可分為兩層面:(1) 控制心率和節律
心率控制: 將心率降低至每分鐘 70-80 下,以緩解患者的不適
節律控制: 協助心臟恢復正常節律,確保血流輸出順暢
(2) 預防血栓形成
AF 病人相當容易產生血栓,因此建議要長期使用抗凝血藥物來預防中風或血管栓塞
AF 的治療策略抉擇: 心率控制 vs. 節律控制
究竟要進行心率控制還是節律控制是治療 AF 患者時的首要議題。
節律控制是緩解不適症狀最佳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但進行節律控制同時伴隨發生嚴重副作用的風險,因此並非每一位患者都適合採用節律控制進行治療。
<建議採取心率控制的族群>
- 症狀不明顯者
- 高齡患者:高齡患者進行節律控制可能因副作用導致心律惡化。
- 長期 AF 患者:因心房纖維化,節律控制的效果較差。
- 左心房肥大患者:纖維化現象使得節律控制困難。
- 需要緊急處置的患者:例如低血壓、意識混亂或心因性休克。
<適合採取節律控制的族群>
- 年輕患者:年輕患者進行節律控制後,發生副作用的風險較低。
- 心衰竭患者:採取節律控制可顯著改善心衰竭患者的存活率及生活品質。
- 心血管風險高者:節律控制有助於降低這類患者發生中風及心衰竭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