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生活步伐快速的時代,我們曾幾何時停下腳步回頭審視自己,原來我也譜寫了一小段屬於自己的人生劇本。這之中的苦澀與酸甜,我想把它命名為成長的淚水。
一路上,我們遵循著不知是誰訂下的制式化人生大綱:幾歲該讀幼稚園、幾歲該上小學、幾歲該成家立業等。這之中或多或少經歷著同儕間的互動、初嘗戀愛的滋味、課業及人生工作壓力。
年少時,可以單純的與同學相互扶持;成年後由於社會文化以及人心難測,這些苦要和誰分享?例如:這社會要求著成人該有的模樣,要堅強獨立、泰然自若的處理人生中的大小事,尤其對男性更不友善,我生平最討厭的一句話:「男兒有淚不輕彈」,根本是思想文化的綁架與禁錮。我長大後確實比較愛哭,總覺得自己的心很脆弱,像易碎的玻璃一碰就碎。無論是工作上、生活上的難關,跟求學時期的壓力相比,年少的煩惱根本是小菜一碟。光是職場生存、父母逐漸老去、生病及死亡等這些成長必經議題,每次想到、遇到便淚流不止。
然而,我最想說的是關於本我的消失。什麼是本我呢?為了適應社會,我們必須磨去或壓抑一部分或全部的本我,或是在追求名利途中,逐漸迷失本心,走在人生旅途的迷宮中,漸漸忘記自己是誰?
最近看到某位作家,前後期作品的敘述風格差異甚大,我想這就是成名前與成名後的差異了吧?成名前的真摯情感,從筆觸中能感受到這個人是鮮活的、是自由的,不用顧及世俗的期待與眼光恣意書寫;可惜的是成名後的“他”消失了,再也寫不出以往的風格。我最懷念的是以前的他,還有以前的自己。
最初本我的聲音、意見及想法,是我覺得最珍貴的寶藏,是獨一無二的自己,也是名與利所換不到的,是自己活在世上的證明。
就像把一個人丟在一座荒島,只有一個人的荒島,在那裡沒有人可以溝通,沒有人可以訴苦,只能默默的呢喃,到最後的噤聲,沒發瘋就已經算很好了。縱使有一天獲救,他還能正常地與人交流嗎?還是需要練習與學習那原本自己就有的能力,但能恢復如初嗎?我不敢想‧‧‧‧‧‧。
心靈雞湯宛如孤島上的燈塔,指引著在海上航行的船隻,如若沒這座燈塔指引,想必找不到回家的路。不管是正向雞湯還是毒雞湯,能幫助自己走出情緒低谷的就是好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