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總是在思考——天賦。
小時候,我到底有什麼,是別人做不到但我卻能做得比他們好的?
雖然我身材矮小,但運動能力卻一直都不錯。也許正因為這樣的反差,我從未真正遭受過歧視或霸凌。但這份與眾不同,好像也沒真的讓我「看見自己」。
表面上,我跟大家都處得還不錯,看起來和群、合群、擅長應對。但其實,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心裡就一直有一種說不出的孤獨。
那是一種「全世界都不會理解我」的感受。可怕的是,我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說出口。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個詞——「孤兒原型」。我不知道它真正的意思,但它像是一個磁場,強烈地吸引著我去理解它。
於是我上網查、翻書找,終於在一本書裡找到了它的完整樣貌。
那一刻,我有種從理智出發,第一次往自己心裡走的感覺。
書裡的內容彷彿替我打開了一扇門。讓我不再只是被情緒拉著走,而是有機會去「了解那個感覺到底是什麼」。
奇蹟發生在一個普通的下午,我開著車,腦袋放空,忽然間有個聲音在心裡響起:
「有沒有可能,是我心裡的某個部分,一直在等著我來理解它?」
我愣了一下。這句話似曾相識,像是我剛認識「內在小孩」時的那種悸動。然後下一秒,我整個人像是恍然大悟。
那種長年累積的哀傷、孤單、想哭卻不知道為何而哭的感覺,其實都來自於——我的心裡有個部分一直在說話,只是我沒聽見。
如果連我自己都不理解它,還能期望別人懂我嗎?
那一刻,我終於與它重逢。
各種感覺湧上來——誤解被解開的激動,來不及理解的悔恨,還有說不清楚的溫柔與釋放。
眼淚像是打通了我和自己之間的距離。這場久別重逢,讓我真正開始相信:
理解自己,不只是心靈雞湯的標語。
它是一次又一次,與內心深處的你,重逢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