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提到復活節島,大家馬上就會想到的一定就是那一尊尊神秘的摩埃石像(Moai)。這些高達數公尺、重達數十噸的巨石人像,是為何而雕刻?又是怎麼從採石場運到海邊祭壇的?
摩埃怎麼「走」?
研究團隊對 962 尊摩埃進行系統分析,特別鎖定 62 尊「路倒摩埃」——那些在運輸途中摔倒、被遺棄在路邊的石像。結果發現,這些「路倒摩埃」與最終站上祭壇的摩埃們,有許多不同之處:
他們發現,這些路倒摩埃們具有寬大、呈 D 字形的底座,重心較低,適合搖擺。
而且這些摩埃們的身體前傾 6–15 度,讓重心壓在前緣,一旦左右搖晃,就會順勢往前「跨步」。
另外,它們也沒有雕眼窩,顯示尚未完成儀式化,正處於「運輸中」狀態。
這讓研究團隊思考:會不會這些特徵不是巧合,而是工程設計,讓摩埃更容易運輸呢?或許,等到摩埃們順利到達目的地後,原住民們才會進行「最後的」修整?
為了回答這個疑問,研究團隊用混凝土製作了一個 4.35 噸的「路倒摩埃」複製品,結果發現,只需要18 個人就可以讓它在 40 分鐘內「走」 100 公尺。
怎麼「走」呢?他們用繩索綁住「路倒摩埃」的額頭,然後左右交替拉動。
他們發現,因為「路倒摩埃」的前傾重心,當他們拉動「路倒摩埃」時,「路倒摩埃」自然而然地就會左右搖晃。
每次搖晃,前傾的重心便會讓它順勢往前「跨」出一小步;加上一條後方的繩索,可以防止它摔倒。
就這樣,摩埃便以「之字形」步伐,慢慢地、搖搖晃晃地「走」向目的地。
可是,摩埃最初是躺著的...怎麼讓它站起來呢?
摩埃大多是在火山凝灰岩山壁上橫躺雕刻,最後才切斷與岩壁分離。考古學家認為,古代工匠採用了以下方法:
1. 掘土法:在摩埃基座下方挖坑,繩索繞住頭部或肩部,逐步拉直。就像慢慢把倒下的巨石撐起來,每次都墊高一點,直到完全直立。
2. 利用坡度:採石場旁的斜坡可能成了天然輔助裝置,讓摩埃透過翻轉與繩索控制逐步豎直。
3. 繩索與支點:粗繩搭配木樁或石塊,作為槓桿系統。其實跟許多文化豎立巨木圖騰的方式類似。
有些「路倒摩埃」上甚至留有痕跡,顯示古人曾嘗試在它摔倒後重新立起,證明他們確實掌握了讓巨石豎直的方法。
根據物理計算,他們發現,以小型摩埃來說,只需 15–20 人啟動;大型摩埃最多 50–60 人。
而且,一旦開始搖擺,讓摩埃繼續「走」動的人力就不需要那麼多,有時只需十幾人。
運輸速度約每小時 0.2–0.5 公里,10 公里路程只要 5–6 天。
這意味著摩埃運輸不必砍樹製作木頭滾軸或雪橇,造成龐大人力與森林消耗,反駁了「為了運摩埃砍光樹木,導致生態崩潰」的說法。相反地,這展現了島民聰明的工程智慧。
過去 Jared Diamond 等學者認為,拉帕努伊人最初是用木頭滾軸或雪橇來水平拖行摩埃,為此砍光了樹林,導致土壤侵蝕、糧食減產,最後社會崩潰。這種說法在大眾文化中影響很大。
根據這個新研究,摩埃實際上是用「走路法」直立運輸,主要靠繩索與人力,而不是滾木。
或許讀者會說:搞不好是找不到夠粗大的樹以後,才發明「走路法」的啊?
研究團隊認為不是這樣。為什麼呢?
首先,他們觀察當地的道路,發現道路橫斷面是凹形,符合搖晃步行的需求,反而不適合放木頭滾動。
「路倒摩埃」形狀前傾、底座加寬,明顯就是為了直立搖擺。
繩索遺物與文獻顯示當地人有製作堅韌纖維繩的技術。
因此,木頭消耗量遠小於舊模型假設,不需要大規模砍伐森林。
另外,考古學家在遺跡中沒有發現滾木或雪橇使用痕跡,反而全島道路設計一開始就適合走路運輸。
再者,路邊遺棄的「路倒摩埃」(運輸途中倒下)全部都保有「走路型」的前傾設計,顯示這是主要方法,而非後來才改。
另外,拉帕努伊的口傳傳統也一直說祖先是讓摩埃「自己走」到祭壇,這種文化記憶通常來自長期實踐,而不是危機下的臨時創新。
因此,研究團隊認為,走路法從一開始就是主流方法,而非等到森林稀缺才「被迫發明」。
那麼,島上的森林是怎麼消失的?他們認為,森林消失的原因更可能與農業開墾、老鼠啃食棕櫚種子、氣候波動等多重因素有關,而不是單純因為摩埃運輸。
拉帕努伊人的口傳歌謠就說過祖先會讓摩埃「自己走」。今天的文化節慶中,他們依舊用繩索重現這個場景。從考古實驗到口傳傳統,答案漸漸清晰:摩埃不是靠神力走動,而是靠前傾的設計、繩索的節奏、團隊的合作。
等運到目的地,再進行最後的雕刻:讓摩埃的姿勢由前傾變為直立、雕刻眼窩等等。
從躺在採石場的巨石,到昂然走向祭壇的祖靈化身,這整個過程告訴我們:即便在資源有限的小島上,人類依然能以巧思和合作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參考文獻:
Carl P. Lipo & Terry L. Hunt. 2025. The walking moai hypothesis: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and response to critic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183: 106383; doi: 10.1016/j.jas.2025.106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