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埃怎麼「走」到祭壇?復活節島巨石運輸的祕密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只要一提到復活節島,大家馬上就會想到的一定就是那一尊尊神秘的摩埃石像(Moai)。這些高達數公尺、重達數十噸的巨石人像,是為何而雕刻?又是怎麼從採石場運到海邊祭壇的?


關於摩埃過去有許多猜測:有人說是用木頭滾軸拖行,有人認為是雪橇,也有人乾脆相信超自然力量。最近的考古研究與實驗卻指出——摩埃很可能是「自己走」過去的。


摩埃怎麼「走」?


研究團隊對 962 尊摩埃進行系統分析,特別鎖定 62 尊「路倒摩埃」——那些在運輸途中摔倒、被遺棄在路邊的石像。結果發現,這些「路倒摩埃」與最終站上祭壇的摩埃們,有許多不同之處:


他們發現,這些路倒摩埃們具有寬大、呈 D 字形的底座,重心較低,適合搖擺。

而且這些摩埃們的身體前傾 6–15 度,讓重心壓在前緣,一旦左右搖晃,就會順勢往前「跨步」。

另外,它們也沒有雕眼窩,顯示尚未完成儀式化,正處於「運輸中」狀態。


這讓研究團隊思考:會不會這些特徵不是巧合,而是工程設計,讓摩埃更容易運輸呢?或許,等到摩埃們順利到達目的地後,原住民們才會進行「最後的」修整?


為了回答這個疑問,研究團隊用混凝土製作了一個 4.35 噸的「路倒摩埃」複製品,結果發現,只需要18 個人就可以讓它在 40 分鐘內「走」 100 公尺。


怎麼「走」呢?他們用繩索綁住「路倒摩埃」的額頭,然後左右交替拉動。


他們發現,因為「路倒摩埃」的前傾重心,當他們拉動「路倒摩埃」時,「路倒摩埃」自然而然地就會左右搖晃。


每次搖晃,前傾的重心便會讓它順勢往前「跨」出一小步;加上一條後方的繩索,可以防止它摔倒。


就這樣,摩埃便以「之字形」步伐,慢慢地、搖搖晃晃地「走」向目的地。


可是,摩埃最初是躺著的...怎麼讓它站起來呢?


摩埃大多是在火山凝灰岩山壁上橫躺雕刻,最後才切斷與岩壁分離。考古學家認為,古代工匠採用了以下方法:


1. 掘土法:在摩埃基座下方挖坑,繩索繞住頭部或肩部,逐步拉直。就像慢慢把倒下的巨石撐起來,每次都墊高一點,直到完全直立。

2. 利用坡度:採石場旁的斜坡可能成了天然輔助裝置,讓摩埃透過翻轉與繩索控制逐步豎直。

3. 繩索與支點:粗繩搭配木樁或石塊,作為槓桿系統。其實跟許多文化豎立巨木圖騰的方式類似。


有些「路倒摩埃」上甚至留有痕跡,顯示古人曾嘗試在它摔倒後重新立起,證明他們確實掌握了讓巨石豎直的方法。


根據物理計算,他們發現,以小型摩埃來說,只需 15–20 人啟動;大型摩埃最多 50–60 人。


而且,一旦開始搖擺,讓摩埃繼續「走」動的人力就不需要那麼多,有時只需十幾人。


運輸速度約每小時 0.2–0.5 公里,10 公里路程只要 5–6 天。


這意味著摩埃運輸不必砍樹製作木頭滾軸或雪橇,造成龐大人力與森林消耗,反駁了「為了運摩埃砍光樹木,導致生態崩潰」的說法。相反地,這展現了島民聰明的工程智慧。


過去 Jared Diamond 等學者認為,拉帕努伊人最初是用木頭滾軸或雪橇來水平拖行摩埃,為此砍光了樹林,導致土壤侵蝕、糧食減產,最後社會崩潰。這種說法在大眾文化中影響很大。


根據這個新研究,摩埃實際上是用「走路法」直立運輸,主要靠繩索與人力,而不是滾木。


或許讀者會說:搞不好是找不到夠粗大的樹以後,才發明「走路法」的啊?


研究團隊認為不是這樣。為什麼呢?


首先,他們觀察當地的道路,發現道路橫斷面是凹形,符合搖晃步行的需求,反而不適合放木頭滾動。


「路倒摩埃」形狀前傾、底座加寬,明顯就是為了直立搖擺。


繩索遺物與文獻顯示當地人有製作堅韌纖維繩的技術。


因此,木頭消耗量遠小於舊模型假設,不需要大規模砍伐森林。


另外,考古學家在遺跡中沒有發現滾木或雪橇使用痕跡,反而全島道路設計一開始就適合走路運輸。


再者,路邊遺棄的「路倒摩埃」(運輸途中倒下)全部都保有「走路型」的前傾設計,顯示這是主要方法,而非後來才改。


另外,拉帕努伊的口傳傳統也一直說祖先是讓摩埃「自己走」到祭壇,這種文化記憶通常來自長期實踐,而不是危機下的臨時創新。


因此,研究團隊認為,走路法從一開始就是主流方法,而非等到森林稀缺才「被迫發明」。


那麼,島上的森林是怎麼消失的?他們認為,森林消失的原因更可能與農業開墾、老鼠啃食棕櫚種子、氣候波動等多重因素有關,而不是單純因為摩埃運輸。


拉帕努伊人的口傳歌謠就說過祖先會讓摩埃「自己走」。今天的文化節慶中,他們依舊用繩索重現這個場景。從考古實驗到口傳傳統,答案漸漸清晰:摩埃不是靠神力走動,而是靠前傾的設計、繩索的節奏、團隊的合作。


等運到目的地,再進行最後的雕刻:讓摩埃的姿勢由前傾變為直立、雕刻眼窩等等。


從躺在採石場的巨石,到昂然走向祭壇的祖靈化身,這整個過程告訴我們:即便在資源有限的小島上,人類依然能以巧思和合作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參考文獻:

Carl P. Lipo & Terry L. Hunt. 2025. The walking moai hypothesis: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and response to critic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183: 106383; doi: 10.1016/j.jas.2025.10638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94會員
1.0K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10/11
當我們看到一棵高大的樹,直覺就會認為它一定年紀很大。這種直覺在森林裡往往是正確的,因為木本樹木每年透過形成層不斷加粗加高,高度與年齡確實相關。可是,如果換到草原上的多年生草本與小灌木,這個直覺還能用嗎? 最近有一個研究團隊針對這個說法,對植物做了研究~
Thumbnail
2025/10/11
當我們看到一棵高大的樹,直覺就會認為它一定年紀很大。這種直覺在森林裡往往是正確的,因為木本樹木每年透過形成層不斷加粗加高,高度與年齡確實相關。可是,如果換到草原上的多年生草本與小灌木,這個直覺還能用嗎? 最近有一個研究團隊針對這個說法,對植物做了研究~
Thumbnail
2025/10/10
2024 年,美國發現乳牛會受到高病原性禽流感 H5N1感染,引起社會對牛奶安全的憂慮。更令人不安的是,部分商業巴氏滅菌牛奶裡面,竟然驗出了病毒的基因片段。雖然我們每天都在吃喝生物的DNA,但是這些殘餘物會不會影響人體免疫,甚至讓我們在未來遇到流感時變得更脆弱呢?
Thumbnail
2025/10/10
2024 年,美國發現乳牛會受到高病原性禽流感 H5N1感染,引起社會對牛奶安全的憂慮。更令人不安的是,部分商業巴氏滅菌牛奶裡面,竟然驗出了病毒的基因片段。雖然我們每天都在吃喝生物的DNA,但是這些殘餘物會不會影響人體免疫,甚至讓我們在未來遇到流感時變得更脆弱呢?
Thumbnail
2025/10/09
走在地中海區域春天的草地上,你可能會看到一片燦爛的銀蓮花。有紅、有藍、偶爾還能見到白色。這樣同一物種卻擁有多種花色的情形,科學家稱為花色多型性。 很多人會以為這是因為不同昆蟲喜歡不同顏色,植物為了吸引牠們而保持顏色的多樣性。但事實真有這麼簡單嗎?
Thumbnail
2025/10/09
走在地中海區域春天的草地上,你可能會看到一片燦爛的銀蓮花。有紅、有藍、偶爾還能見到白色。這樣同一物種卻擁有多種花色的情形,科學家稱為花色多型性。 很多人會以為這是因為不同昆蟲喜歡不同顏色,植物為了吸引牠們而保持顏色的多樣性。但事實真有這麼簡單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木乃伊為什麼叫木乃伊? 在古埃及文化中,木乃伊是指經過特殊處理和保存死者遺體。當時的埃及人相信死後生命延續,並認為保持身體的完整對來世的尊崇。他們發展出一種複雜的木乃伊製作過程,以防止屍體腐爛、分解。 製作和埋葬方式、不同包裹方式、所配備物品、符號等反映當時宗教信仰、葬禮儀式。
Thumbnail
木乃伊為什麼叫木乃伊? 在古埃及文化中,木乃伊是指經過特殊處理和保存死者遺體。當時的埃及人相信死後生命延續,並認為保持身體的完整對來世的尊崇。他們發展出一種複雜的木乃伊製作過程,以防止屍體腐爛、分解。 製作和埋葬方式、不同包裹方式、所配備物品、符號等反映當時宗教信仰、葬禮儀式。
Thumbnail
紐西蘭北島經典行程:世界九大奇跡之一懷托摩螢火蟲洞及魔戒迷必朝聖的夏爾哈比屯。
Thumbnail
紐西蘭北島經典行程:世界九大奇跡之一懷托摩螢火蟲洞及魔戒迷必朝聖的夏爾哈比屯。
Thumbnail
為何摩艾石像 只有男性臉孔男性身軀 沒有小孩 老人與女人 摩艾石像為何至今 如此多科學家及考古學家 尚未尋找到真正的含義 如今只被藝術家視為藝術之作 佛經上提及菩薩與成佛的人 本來就非男非女相 外表都只是代表性軀殼 也解釋為本來就是(空) 而只有(心)才是真實存在
Thumbnail
為何摩艾石像 只有男性臉孔男性身軀 沒有小孩 老人與女人 摩艾石像為何至今 如此多科學家及考古學家 尚未尋找到真正的含義 如今只被藝術家視為藝術之作 佛經上提及菩薩與成佛的人 本來就非男非女相 外表都只是代表性軀殼 也解釋為本來就是(空) 而只有(心)才是真實存在
Thumbnail
古埃及可愛的有腳陶碗,約西元前3700-3450年...
Thumbnail
古埃及可愛的有腳陶碗,約西元前3700-3450年...
Thumbnail
埃及人可說是目前可考的殯葬業之祖。當時的防腐技術可說是獨步全球,也誕生出了最神秘的陵墓與安葬技術-金字塔與木乃伊。本文將介紹木乃伊的製作過程,讓各位看看古埃及人的大智慧。
Thumbnail
埃及人可說是目前可考的殯葬業之祖。當時的防腐技術可說是獨步全球,也誕生出了最神秘的陵墓與安葬技術-金字塔與木乃伊。本文將介紹木乃伊的製作過程,讓各位看看古埃及人的大智慧。
Thumbnail
家中有一盤石頭,看上去沒什麼特別,不過就是一些石灰石、火成 岩,還有,一些我說不出成份的石頭。但如果我說是從以色列撿回來的,可能會比較稀奇些吧? 我在2017年2018年兩度赴以色列朝聖。在ARAD曠野、馬塞大國家公園、拿撒勤村、 昆蘭高地、加利利海、死海,耶穌上十架的髑髏地,都撿過石頭。
Thumbnail
家中有一盤石頭,看上去沒什麼特別,不過就是一些石灰石、火成 岩,還有,一些我說不出成份的石頭。但如果我說是從以色列撿回來的,可能會比較稀奇些吧? 我在2017年2018年兩度赴以色列朝聖。在ARAD曠野、馬塞大國家公園、拿撒勤村、 昆蘭高地、加利利海、死海,耶穌上十架的髑髏地,都撿過石頭。
Thumbnail
門農巨像 我們搭乘尼羅河的遊輪終點是「盧克索」 目的地就是是帝王谷 在前往帝王谷之前會先經過「門農巨像」 這兩尊巨像介於尼羅河跟帝王谷之間 也是遠古的遺跡 在這裡會停留一下,讓大家拍照 繼續前往帝王谷 找不到任何照片? 要寫帝王谷這篇時,找不到任何的照片 同行友人也都翻不到帝
Thumbnail
門農巨像 我們搭乘尼羅河的遊輪終點是「盧克索」 目的地就是是帝王谷 在前往帝王谷之前會先經過「門農巨像」 這兩尊巨像介於尼羅河跟帝王谷之間 也是遠古的遺跡 在這裡會停留一下,讓大家拍照 繼續前往帝王谷 找不到任何照片? 要寫帝王谷這篇時,找不到任何的照片 同行友人也都翻不到帝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