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2019年6月。
午後的國會大廈前,天空懸著未決的灰。年輕人舉著罷免看板,坐在塑膠布鋪就的地面上,一邊吃著便利商店的飯糰,一邊高聲討論下一步的動員計畫。他們的臉上沒有憤怒,只有一種冷靜的堅持,像是社會習以為常的演出正在失去觀眾,而他們只是選擇不再坐著看完。
「我不是恨他,我只是覺得,他不能再代表我們。」黃郁真對記者鏡頭這麼說,她是一位22歲的大學生,也是台北市第五選區罷免連署的志工。那是第一波群體罷免成功送件的時期。政治人物的失言、失職、失德成了社群中的狂潮熱點;但熱點來得快,去得也快。郁真知道,當民意變得像演算法一樣躁動時,真正的改革往往只能靠紀律、靠記錄、靠一個個簽名累積起來的合法性。
她不知道,這場她投入的罷免運動,會成為整個體制滑向裂縫的起點。
同一天,行政院簡報室內。
當時的副院長正在與資安局簡報。
「這是我們模擬的資料外洩風險曲線。假設明年罷免案再增加三案,我們將面臨系統級的信任赤字,輿論場將完全喪失中樞影響力。」
副院長望著牆上的簡報板,心中早已有結論。他明白,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制度已無法承載社會預期。
「民意現在不是一條河,是洪水。」他說。
「我們該做的,是打造堤防。」
兩週後,台南市發生首宗與罷免相關的深偽影片事件。 影片中的議員語出驚人,稱「選民都是低能」,迅速引發網路暴動。數日後證實影片為AI合成,但傷害已經造成,該議員公開道歉後仍遭撤職。
這是台灣史上第一件深偽影像左右政治命運的案例。
年底,政府啟動「民主韌性計畫」第一期,公開名義是「提高選舉公信力」,實際上,則在內部架構了第一套「意見場域偏移監測系統」,由民間資安業者協助開發。
同時,一份非公開內部備忘錄指出:「若2020選舉前無法抑制訊息場失控,建議考慮導入社會穩定指數模組作為長期治理備案。」
郁真沒有看到這份備忘錄,她只知道,那一年,她所參與的運動,雖然短暫勝利,但她的名字從此出現在某份名單上。
2020年,她的社群帳號被標記為「高風險散播源」,某次求職被企業以「社群資料呈現不穩定傾向」婉拒。
她曾經相信:
「民主雖然混亂,但總比沉默來得值得。」
但那年的她,不知道的是,在不久的將來,「沉默」會變成唯一不會出錯的選項。
那是一切崩壞的開端。 這是裂縫之島,尚未裂開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