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回頭凝視歷史,有時候會發現它並不是轟然崩塌,而是日復一日、一個法案、一場選舉、一場「清除行動」地漸漸瓦解。《裂縫之島》這部架空歷史短篇科幻系列,正是以這樣的方式描繪一個極似我們當下的未來台灣——從民主的喧囂走向法西斯式秩序的過程。
以下是這個世界的關鍵轉捩點,以大事記形式呈現,但其實更像一封寫給當代的預警信:
🗓 2019|公民行動元年
- 全民罷免風潮席捲全台,地方民代因群眾怒火而下台。
- 深偽影片與假訊息技術開始滲入政治操作,社會信任度開始動搖。
🗓 2024|民主疲憊與穩定敘事的崛起
- 頻繁選舉爭議與政黨對立導致制度性癱瘓。
- 执政黨提出《中央社會穩定倡議》,強調「安定比選舉重要」,並獲國會多數通過。
🗓 2027|體制大轉折
- 修憲通過,廢除比例代表制與民間監督機制。
- 成立「中央安穩委員會」,開始接管全國治安與資訊流。
- 第一期「守恆系統」AI監控實驗平台啟動,由工程師林仁達主持。
🗓 2030|順從與信用社會的啟動
- 全面推動「社會順應評分制度」,人民行為將影響內容可見性與就學就業資格。
- 新聞自由指數降至全球第102名,媒體自我審查蔚為常態。
🗓 2033|國際脫鉤與言論控制合法化
- 台灣宣布退出全球民主評比組織,聲稱「民主不該由西方定義」。
- 國內新聞台轉型為「國家協調平台」,每日內容由AI篩選後播出。
🗓 2037|思想即犯罪
- 通過《思想偏差防治法》,批評制度即為違法。
- 建立「認知修復學校」,針對青少年進行潛在偏差篩檢與再訓練。
🗓 2040|民主終章
- 最後一屆國會遭架空,僅保留儀式性角色。
- 蘇懷瑾發表「罷免權是憲政最後防線」演說後,帳號遭永久凍結,轉入地下資料復原運動。
🗓 2044|AI治國完成
- 林仁達設計完成第二代「人民安定系統」,整合社群分析、自動預警與心理干預模組。
- 國中生起全面實施「群體同調模擬課程」。
🗓 2047|記憶的裂口出現
- 鹿港地區爆發異議資料外洩事件,邵映慈升任副局長,主導「落葉行動」。
- 一名少女林意柔成功將資料片段外傳,引發部分社群記憶復甦。
🗓 2049|裂縫擴大
- 林仁達在良知壓力下重置「守恆系統」,刪除所有偏差模型。
- 「自由之聲」匿名帳號開始傳播舊憲法內容與民主語錄,裂縫正式擴大。
🌌 後記:這不是預言,是一種提醒
《裂縫之島》的歷史不是天方夜譚,而是一面鏡子。當我們看到一個自由社會如何在「合法化的穩定」中失去民主的靈魂,我們會開始問自己:- 今天,我所謂的選擇,是真正來自自由,還是來自於沒有別的選項?
- 我是否還能在街頭、在社群中、大聲說出不同的聲音?
每一篇小說、每一段人物的掙扎,都將在這條大事記的縫隙中延伸。願你我不只是讀者,更是見證者與提問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