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don’t like difference. We are not designed for difference.
Ra 在講解中心,有一段關於基因與吸引力、愛恨有關的討論,其實十分發人深省。他說在生物的基因層面上,我們本來就會吸引與我們設計不同的人,這是因為基因需要創造更多的多樣性,以延續物種。這其實可以單純地理解,基因的目的本來就是要傳遞這些遺傳因子,這並不涉及任何人類的情感,而是為了傳遞而傳遞。
因此,我們會吸引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也會被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吸引,是因為基因在背後作祟。但有趣的是,那些與我們不同的部分,既可能是我們喜歡,也可能是我們討厭一個人的地方。喜歡的原因是,那是我們自己所沒有的,如果以人類圖中心的角度來說,當一個情緒中心未定義的人,遇上一個情緒中心有定義的人時,情緒中心未定義的人會感覺到滿滿的情緒能量,而被填滿平常所感受不到的東⻄,是非常興奮的。不過,正因為這個人並沒有穩定處理情緒能量的方式,因此情緒中心就有可能成為兩個人問題產生的地方。反之,如果今天是兩個情緒中心有定義的人在一起,有可能會比較順利,因為他們都有各自處理情緒的方式。
我想 Ra 所說的:「We don’t like difference. We are not designed for difference.」是關乎意識層面的問題,因為我們總會以自己了解世界的方式投射他人。所以,當我們發現別人與我們不同時,對我們來說並不一定能理解,畢竟每個人一路成長過來,經歷了不同事,也形塑了我們不同的模樣以及看世界的方式。對我們來說,那些體驗或經歷就是全部。我們往往會不想要那些我們與生俱來的特質,以及經歷事情後所形塑出的認知受到撼動。
不過,受到撼動也可能是美好的,因為與擁有不同特質的人相處,才有辦法帶領自己去體驗超出自己認知範圍的事物。而看見差異、了解差異也是整個人生體驗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這讓我想到另一件事情是關於G中心的運作。G中心也被稱為磁單極,顧名思義就是只有單一磁性的磁鐵,而這個單一磁性就是吸力。我們每個人都有磁單極,因此,或許可以這樣來理解磁單極的運作:磁單極會吸引時空中不同的東⻄,聚集成一個個體,同時形成個體完整的樣子。因為磁單極的存在,而讓宇宙的許多東⻄(如恆星、行星、陸地、海洋、你、我)得以從「整體」(Totality)中分解化形,才不會糊成一團(雖然說這個每個個體都各自分開的感覺仍是一個「幻象」[illusion])。每個不同的磁單極,因為吸引了不同的物質,而形成不同的你我,從中也產生差異。而在這個差異的前提下,「愛」這個概念才得以產生,並且讓人可以體驗。假設磁單極不存在,我們將會是一個「universal love」,但沒有人可以體驗這件事。
因此,從而可理解,產生愛的前提是因為差異與分離。就是因為你、我是不同的個體,才有可能產生愛與連結。然而這些也可能產生恨與排斥。最終,取決於我們如何去看待差異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