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從評審視角審視,每一次提案都更進一步
▎一週滿滿的活動
上一週的行程可說是滿到炸裂。
從週一到週五,我一直在台南參加大專運動會的田徑比賽,回到台北後,隔天一早又參與了台北101的垂直馬拉松。
比賽一結束,下午我馬不停蹄地趕往台北內湖新創基地,參加政大創聯會舉辦的創業競賽活動,直到隔日的晚上8點才正式告一段落。
上週的經歷實在讓人筋疲力盡,但也收穫滿滿。
(本篇分享創業競賽。)
▎創業競賽活動的第一天:業師分享與團隊討論
前天的創業競賽活動,我一踏入現場,就看到講師正熱情地進行分享。
他不僅清楚地解釋了商業模型、商業架構,還明確區分創業與實業、行銷與業務的差異。
講師的內容扎實且有邏輯的講述,不是空泛的理論,而是給出非常務實的建議。
他強調:「產品的包裝固然重要,但絕不能過度誇大。」
接著,另一位講師針對簡報製作進行了深入的分享。
這部分對我個人而言,獲益良多。講師以實際案例深入分析成功創業家的簡報模式,分享他們如何精簡內容、刪去不必要的資訊,並從廣泛市場逐步聚焦到可盈利的細分市場。
講師展示的商業規模模型圖,更是讓我印象深刻:
- 總市場規模
- 可行市場規模
- 最終盈利市場規模
這種呈現方式,我之前從未接觸過,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晚間6點到9點則是團隊討論環節。
我們團隊使用的是過去已完成的提案內容,因此很快便達成共識,所以各自回家準備明日的活動。
▎商業競賽活動的第二天:評審回饋與正式Pitch
隔天上午,主辦方邀請了六位業師,分為SDGs與區塊鏈兩個專業領域,進行了專業的提案點評與指導。
我們的提案屬於區塊鏈領域,因此由三位專業的業師進行點評。
三位業師分別從投資方的角度、產品內容邏輯以及市場可行性給予了精準的建議。
他們都一致指出,我們的提案過於偏向品牌端,卻忽略了會員端的部分。這點提醒我們必須重新調整重點,達到品牌端與會員端之間的平衡。
下午是正式的Pitch環節,我們組第一個上台報告。
雖然我們報告完之後,其中一位評審肯定了我們產品是有可行性的,但評審指出服務端和成本結構仍然不夠明確。
由於每組僅有兩分鐘的回答時間,因此我們在回應評審問題時難以確定是否充分地回答了他的疑問。
▎換位思考:從評審的角度重新理解提案
我們報告結束後,我坐在台下聽其他團隊的提案,從下午兩點到晚上六點半,整整四個半小時。
在此過程中,我發現自己開始站在評審的角度去評估其他組別的提案內容,這種換位思考的視角對我來說格外新鮮。
有些團隊的產品概念很有趣,但我也注意到許多提案缺乏明顯的差異化和獨特性,甚至有點同質化。
因此,我會開始懷疑:「這個提案真的實用嗎?有必要使用區塊鏈技術嗎?」這些疑問,正是站在評審位置上才會有的思考。
我意識到,評審並非完全以客觀的角度去評價提案,而是會結合個人的經驗、認知以及主觀感受進行判斷。
當提案者無法在有限時間內清晰表達產品的核心價值時,就很難打動評審。
這提醒我,未來在製作簡報與Pitch時,必須更精準地表達重點與核心價值,而非一味地輸出內容。
▎活動結束的反思與感謝
此次活動主辦方在時間管理上的精準控場,以及快速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都令我佩服。
活動原定晚上8點結束,但7點半便已經圓滿落幕,節奏快而且有效率。
此外,短短一天半內,來自不同學校與系所的同學,快速組隊、發想、討論到最後產出提案,雖然難以做到完善,但仍然激發出大家快速思考和團隊協作的能力。
我看到許多同學為了這場活動熬夜、討論、修改內容,即使帶著深深的黑眼圈也仍然奮戰不懈,這份堅持和熱情,讓我深受感動。
我身為大四的學長,看到學弟妹們如此認真投入,也讓我回想起自己當初參加類似活動時的熱忱與青澀,實在令人難忘。
▎總結:從實踐中獲得最珍貴的成長
這次的商業競賽活動,對我個人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成長機會。
透過實際參與,我不僅重新檢視了自身的提案內容,也學會了如何從評審的視角來評估其他人的表現。
我更加清楚,身為提案者,內容的市場可行性、簡報的邏輯性、表達方式的清晰度,缺一不可。
而這些,都需要在持續的練習和實戰中去不斷精進。
▎交流與分享
- 你參加過類似的創業競賽嗎?有什麼特別的心得嗎?
- 如果你是評審,最在意提案的哪些重點呢?
歡迎大家留言分享你的想法與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