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被一股「莫名的不安」、「說不清的煩躁」淹沒。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驗?
明明覺得心情低落,卻說不出到底是失望、焦慮還是孤單;面對衝突時,想表達自己的感受,卻只能模糊地說一句「我不知道,我就是很煩」。 這不是因為你情緒薄弱,而是你還沒有學會正確「識別情緒」的方式。
情緒識別,是所有情緒管理、情緒療癒與人際溝通的第一步。
如果無法準確辨認自己內心的感受,那麼無論是想安撫自己、向他人求助,還是改善情緒,都會變得格外困難。許多人以為情緒只分「開心」與「難過」,但事實上,情緒的世界就像一張錯綜複雜的地圖,包含著數十種微妙而獨特的情感經驗。
根據心理學家 Lisa Feldman Barrett 的「建構情緒理論」,情緒不是固定的,而是我們大腦即時建構出來的經驗。這也代表著:
✅ 你可以透過學習,提高自己對情緒的精細感知度 ✅ 你可以重新定義與感受情緒的方式 ✅ 你可以打破過去「情緒混亂」、「情緒麻痺」的惡性循環
本篇文章將帶你從科學角度出發,深入理解情緒的本質,並透過一套實用的方法,教你建立屬於自己的情緒地圖。
從今天開始,讓我們一起看懂每一個內心訊號,掌握與自己和世界溝通的力量。
一、情緒是什麼?從神經科學與心理學解析情緒的本質
在我們開始進行情緒識別之前,最重要的是——了解情緒本身是什麼。
多數人以為情緒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就像天氣一樣,時晴時雨、無法控制。
但從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的最新研究來看,情緒其實是一種大腦「即時建構」的現象,而且這個過程可以被理解、學習,甚至重新塑造。
根據知名神經科學家 Lisa Feldman Barrett 在其《情緒如何被製造》(How Emotions Are Made)一書中指出,情緒並不是固定的反應模式,而是我們大腦根據過往經驗、當下身體感受與外部環境綜合「預測」出來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