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後,馬上就來處理搬家、工作、熟悉新環境,就這樣整理了好一陣子,稍微穩定下來了,終於有辦法為澳洲計畫做了個結論。
我預期給自己再澳洲做一個成長計畫,那麼結論如何呢?
我開始踏上了澳洲打工度假之旅1.賺錢:
曾有個文章是這麼說的:「現在去澳洲打工度假,早已不如以往,能賺到預期收入的30趴就很好了。」
我感同身受,我預估原本會穩穩待上一年,然後存下50萬。
但實際是,我提早回國,只待上8個月,加上一些勞碌奔波換房換工作,我到回國前,工作也才5~6個月。那麼我在這些時間到底存了多少呢,答案是20萬,可能會再少一點,原因是澳洲扣稅很重,今年7月才會扣稅,加上我在澳洲有借錢給一些認識的夥伴。
簡言之,未來會扣掉一筆款項,還有兩筆不確定是否能拿回來的錢可能入帳。
來來去去我預估會留下16萬,因為扣稅真的太重了,會抽走15趴的收入。
小節:預估50萬,只留下16萬,的確剛好大概就是「預期收入的30趴」,不過呢,這個基礎是我「原本計畫」上的工時妥妥少了4個月的狀況下啦,而且老實說我後續再雪梨花費蠻兇的,還有16應該不錯。(達成目標45趴)
2.英文:
聽力變好了,而且可以聽懂口音奇怪的英文,像是菲律賓、印度、中東等等口音。
口說肯定也變好了,但主要再於是敢講了,在澳洲「講錯不是問題,問題是不溝通」,而且開始會有自己習慣的說話段落、句子等等。
小節:體感上肯定有變好,但壞消息是可能論考多益托福等等實際狀況可能跟以往一樣。(達成目標30趴)
3.咖啡:
在澳洲期間,我也是沖了好幾次手沖,但澳洲玩得是「義式咖啡」,也就是我之前拿到的咖啡師證照的那種常見的「拿鐵、卡布奇諾、摩卡」等等。
我甚至也跑到了墨爾本的維多利亞州市集、以及去看看那邊的咖啡展,發現手沖的元素真的太少,我基本買不到比較適合手沖又好喝的咖啡豆。
且同時,當下已經有按摩、工廠的工作,沒太多機會為自己找當地咖啡師的工作,而且論工時薪水,咖啡師在墨爾本薪水可低了。
小節:我只能維持基本的咖啡水準,缺少手沖豆、以及根本不可能自己隨身帶著那種中大型的鍋爐義式半自動咖啡機。但回國後,每日沖咖啡、或是使用摩卡壺來做拿鐵等等又回歸日常,自己正在重新找尋更多的咖啡玩法。(達成目標10趴)
4.調酒:
很可惜我實在是沒有拍到調酒的照片,在澳洲我也去過新朋友家幾次,去嘗試做了自己從沒有製作過的調酒,當然也有做一些曾經做過的來喝啦。
唯一讓我比較記得的,是我做了以「紅酒」為基底的調酒,也就是度假村常出現的「桑格利亞(Sangría)」,但當時柑橘類的水果都不太甜,所以我變化了加了一些熱帶水果果汁,以及加上有蔗香的蘭姆酒,加上朋友推薦的那款紅酒是好喝又偏甜的味道。最後調出來的這款酒,可以說是完美,沒有人不喜歡。
小節:同上,基本技術維持而已,不過還是在短短的時間做了些家庭調酒,可惜的是那裏的烈酒類,價格針的偏高,往往一瓶烈酒,我都能吃三餐生魚片了。(達成目標10趴)
5.烹飪:
大家都說,澳洲打工度假就是要自己做菜才能存錢,這所言不假。
自己做,每餐大概8澳幣;外面吃,大概25澳幣。
且澳洲工時相對低,回家時往往也才下午3~4點,具有相當足夠的時間去採買食材跟烹飪。
至少我可以很大膽的說,我已經可以做出蠻多烹飪料理了,除了本身就會的家常菜之外,只要有菜譜跟材料,沒有甚麼做不出的。有啦,如果是需要那種很高深刀工的別說了,辦不到啦。
小節:我從小都不認為我可以自己做出紅燒牛肉麵跟胡椒蝦,但沒想到都不難;而且更方便、更好做的是日式丼飯,真的好做又好吃。(達成目標80趴)
6.按摩:
嘿嘿,這個就沒啥好談啦,我在按摩店已學會全套了,乾式的、油式的中式按摩都沒問題,全身上下都能做,唯獨那種特殊的「深入按摩」是不可能的啦,那種敏感區域不是在我的學習範疇上。
加上在澳洲,也用了簡單的社群去做「到府服務按摩工作室」,包含所有服務過的客人,也有上百位,未來可能將這個服務移入台灣,如果我有時間的話啦。
小節:已經成了小師傅啦,也服務上百位,拿過不知道幾次小費,同時也因學習相關物理治療會用的手法混合,調整成自己的一套按摩手法。現今還沒有停止,因為回國後,我正在加強「芳療」的知識作混合,剛好遇到了一位芳療老師兼證照考試官,在芳療領域還有一種按摩稱作「瑞典式按摩」,我在6月就會跟著老師學習此按摩手法並考證。後續更能加入在我本就會的中式按摩上。(達成目標100趴)
7.塔羅占卜:
這個是我完全沒有接觸了,我的天。
因為這有龐大的知識量需要吸收,有78的大小牌意義都需要記住,更別說還有牌組的狀況了,雖然現在有很多「直覺式」的記憶法,但真的太遺憾,我自己發現真的卡在時間不構運用,而且學習門檻太高跟學習趣味性太低,給我的學習阻力太大了。
小節:雖然也是或多或少多學習了些知識,對22張大牌算是了解但無法利用。其餘根本還沒有碰,簡言之,可以說就是0經驗。(達成目標5趴)
結論:
總共呢,自評了目標成長,達成率剛好40趴,老實說這樣倒底是好還是差呢?
當然這些達成率是基於「我在澳洲成長了多少」來做計算,如果論回國後,我現在還持續接觸,例如咖啡,那個10趴的達成率應該會飆到30趴。
回歸正題,論一般學習吸收率來說聽說只有30趴,雖然「學習」與「成長目標」不能相提並論,但40趴可能算足夠了吧,因為主要是在學習上本身不可能一下子來個7個目標去學,但我去做了。
我記得在《超速學習》跟《超速學習》就有提到,一次性去學習,目標基本上只能是3個,所以明顯能看到,以我的實例最高的三個,分別是1.按摩 2.烹飪 3.賺錢。的確,我最後也是碰到了學習瓶頸,真的很難顧及到7個目標。
而對我來說,賺錢仍有爭議,因原本目標是完整一年的金額,若縮短為8個月做計算,賺錢的達成率會超過50趴。
總之,我對於來到澳洲打工度假仍是非常推薦,在具有學習計畫的情況下,我能肯定至少能在半年間就能先在「某個領域」就有飛升的成長。不過建議是找自己覺得未來能好好幫自己「賺錢」的可能會比較好,因為如同我一樣,如果只是基於興趣去接觸的那些,雖然變成了我會的技術,但要靠那些技術來賺大錢,則需要投入更多的金錢跟成本才辦的到,否則頂多就是小小的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