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2. 注釋
1. 成湯:商朝開國君主,即湯王。
2. 太甲:成湯之孫,商朝第三任君王。
3. 元年:君王即位的第一年。
4. 伊尹:商代賢相,輔佐成湯與太甲,政績卓著。
5. 《伊訓》:伊尹對太甲進行訓誡的文獻,講治國之道與德政要義。
6. 《肆命》:意為「發布命令」,記載伊尹以王命行事之辭。
7. 《徂后》:「徂」意為「往、去」,此篇記太甲初行王道或出居外宮之事,含有教導與矯正之意。
3. 白話文
成湯去世後,太甲即位的第一年,賢臣伊尹撰寫《伊訓》、《肆命》與《徂后》三篇文告,旨在教誨新君太甲,使其遵循祖德、施行王道,不墮成湯之遺業。其中《伊訓》重申德政根本;《肆命》宣示伊尹奉王命行政;《徂后》則是對太甲施以監督與導正。
4. 總結
太甲即位初年,伊尹作三篇誥命文,旨在導正君德、鞏固王政,展現商代重德致治的政治風格。
啟示
臣子輔君需有教化與監督的擔當
君王初政應以祖訓為依歸
政德傳承比血統繼承更重要
用誥命文書作為政治與道德勸誡,是古代政教合一的體現
一、
1. 原文
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見厥祖,侯、甸群后咸在,百官總已以聽冢宰。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訓于王。
曰:「嗚呼!古有夏先后,方懋厥德,罔有天災。山川鬼神,亦莫不寧,暨鳥獸魚鱉咸若。于其子孫弗率,皇天降災,假手于我有命,造攻自鳴條,朕哉自亳。惟我商王,布昭聖武,代虐以寬,兆民允懷。今王嗣厥德,罔不在初,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于家邦,終于四海。
嗚呼!先王肇修人紀,從諫弗咈,先民時若。居上克明,為下克忠,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以至于有萬邦,茲惟艱哉!敷求哲人,俾輔于爾後嗣,制官刑,儆于有位。曰:『敢有恆舞于宮,酣歌于室,時謂巫風;敢有殉于貨色,恆于游畋,時謂淫風;敢有侮聖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時謂亂風。惟茲三風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喪;邦君有一于身,國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具訓于蒙士。』
嗚呼!嗣王祗厥身,念哉!聖謨洋洋,嘉言孔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爾惟德罔小,萬邦惟慶;爾惟不德罔大,墜厥宗。」
2. 注釋
1. 元祀:大祭日,即正祭祖先之時。
2. 嗣王:指成湯之孫太甲,繼承王位之君。
3. 冢宰:大臣之長,指伊尹。
4. 懋德:發揚德行。
5. 鳴條:湯伐桀之戰地。
6. 布昭:宣揚顯示。
7. 人紀:人倫與禮教之本。
8. 巫風、淫風、亂風:分別指宗教迷信、縱慾享樂、違逆賢良的社會風氣。
9. 三風十愆:三種惡風導致十種過錯。
10. 墨刑:古代的刺面之刑。
11. 嘉言孔彰:美善的話語非常明顯。
12. 罔小、罔大:無論小德或大惡,都有其應報。
3. 白話文
元祀十二月乙丑這天,伊尹祭祀先王。帶著新君太甲來見祖先,諸侯、甸服、各地諸侯都在場,百官整肅,聆聽伊尹這位冢宰訓誡。
伊尹開口說:「唉!從前夏朝先王努力修德,沒有天災。山川神祇皆安寧,鳥獸魚鱉也順時生息。可惜其子孫不守祖訓,天降災禍,借我商朝之手誅伐他們,自鳴條興師,從亳邑起兵。我商王聖德顯赫,以寬代暴,使人民真心歸附。今王應承其德,應當從起點做起:親愛親人,敬重長輩,由家庭開始推及四海。
先王建立禮教,善納忠諫,百姓因此安定。居上者要明察,在下者要忠誠,待人不苛求完美,反求諸己,才能治理萬國,此事至難。應廣泛延請賢人,輔佐後代,設立法制官刑,警戒在位之人。我告誡你:
——若有人常在宮中起舞、室內高歌,這是『巫風』;
——若貪戀財物美色、沉迷遊獵,這是『淫風』;
——若蔑視聖言、違逆忠直、遠離長者、親近頑童,這是『亂風』。
這三種惡風、十種過失,官員有一條則家敗;君主有一條則國亡。若臣下不糾正,應施墨刑,並教育蒙昧之人。
嗣王啊!你要敬重自身,銘記我言!先王的治道如大江滔滔,美言明顯可見。上天不常眷顧一人,行善則百福,為惡則百禍。你的德行無論多小,萬國都會因此蒙福;若失德再小,也將導致宗族覆亡。」
4. 總結
本篇是伊尹在太甲即位初年對其所作的重要誥命,總結夏亡商興的教訓,告誡太甲應以德立國,戒除三風十愆,善納諫言、修德慎刑,以承祖業、保宗祀。
啟示
國之興亡繫於德政,非僅天命
治國者須慎風氣、用賢才、納忠諫
個人品德雖微,影響卻可及萬邦
領導者須自律反省,不可恃位自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