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2. 注釋
1. 湯:指商湯,商朝的開國君王。
2. 歸自夏:從伐夏之戰勝利返回。
3. 至于大坰:「大坰」是地名,指商湯返回途中的一個重要地點,可能為集會或發號施令之地。
4. 仲虺:商朝重要的輔臣,輔佐湯王的賢相。
5. 作誥:「誥」是對臣民的訓誡、教誨或政令,通常含有政治宣示、道德訓導等內容。
3. 白話文
商湯從征伐夏朝凱旋歸來,到達大坰這個地方,仲虺便作了誥令進行訓誡與宣示。
4. 總結
這段描述商湯勝利回朝後,在途中由輔臣仲虺發布誥令,展現政權穩固與道德教化的開始。
啟示
勝利後需展開教化,鞏固人心
優秀的輔臣對開國安邦至關重要
成功的統治者懂得在戰後推行政治理念
一、
1. 原文
成湯放桀于南巢,惟有慚德。曰:「予恐來世以台為口實。」
2. 注釋
1. 成湯:即商湯,商朝的開國君王。
2. 放桀于南巢:「放」指放逐,將夏桀流放至南巢(古地名,今安徽巢湖一帶)。
3. 慚德:羞愧自己的德行,表示自省與謙遜。
4. 台:指自己,湯自稱。
5. 口實:給人議論與非難的話柄、理由。
3. 白話文
商湯將夏桀流放到南巢,但心中仍感到慚愧,說:「我擔心後人會因這件事拿我來作話柄。」
4. 總結
商湯即使成功推翻暴君夏桀,仍懷抱自省之心,對自己的德行有所警惕。
啟示
勝利者亦需自省,防止濫用權力
成功後仍保持謙遜,是治國之道
歷史評價常來自後人,行事應慎重
二、
1. 原文
仲虺乃作誥,曰:「嗚呼!惟天生民有欲,無主乃亂,惟天生聰明時乂,有夏昏德,民墜塗炭,天乃錫王勇智,表正萬邦,纘禹舊服。茲率厥典,奉若天命。夏王有罪,矯誣上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臧,式商受命,用爽厥師。簡賢附勢,寔繁有徒。肇我邦于有夏,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秕。小大戰戰,罔不懼于非辜。矧予之德,言足聽聞。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賞。用人惟己,改過不吝。克寬克仁,彰信兆民。乃葛伯仇餉,初征自葛,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獨後予?』攸徂之民,室家相慶,曰:『徯予后,后來其蘇。』民之戴商,厥惟舊哉!佑賢輔德,顯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後昆。予聞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已若者亡。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嗚呼!慎厥終,惟其始。殖有禮,覆昏暴。欽崇天道,永保天命。」
2. 注釋
1. 誥:古代君王對臣民的教誨或告誡文書。
2. 無主乃亂:沒有君主就會混亂。
3. 時乂:當時能治的人才。
4. 錫:賞賜,賜予。
5. 表正萬邦:端正天下諸侯的行為。
6. 矯誣上天:虛假詐稱,欺騙上天。
7. 爽厥師:動搖其軍隊。
8. 莠、秕:雜草與壞穀,象徵有害之人。
9. 邇聲色、殖貨利:沉迷聲色,積聚財利。
10. 懋:努力、發揚。
11. 改過不吝:改正錯誤不吝惜、不猶豫。
12. 仇餉:抵抗賦稅。
13. 徯:期待。
14. 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好問的人見識寬廣,自用的人眼界狹小。
15. 慎厥終,惟其始:慎重結局,就在於慎始。
16. 殖有禮:使禮儀生根。
17. 覆昏暴:顛覆昏庸暴虐之政。
3. 白話文
仲虺作誥說:「唉!上天生下百姓,他們有慾望,若沒有君主就會混亂;同時天也生出有智慧能治理的人。夏朝因昏庸失德,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上天便將智慧勇敢賞賜給王,使他能端正萬邦,繼承大禹的舊業。他遵守法度,恭敬地奉行天命。夏王犯罪,欺騙上天,把虛假的天命強加給百姓。天帝不再眷顧他,改授商為受命者,動搖了夏的軍隊。他任用賢人,依附權勢者眾多。我們建立國家是在夏朝時代,就像稻苗中有莠草、穀粒中有秕糠一樣,百姓無論大小都戰戰兢兢,擔心被無辜連累。況且我王的德行值得百姓信服。他不沉迷聲色,不貪圖財利;以德選官,以功行賞;用人唯才,改錯不吝;寬厚仁慈,誠信昭著。當葛伯違抗賦稅時,從葛開始討伐,東征引起西夷怨言,南征北狄也埋怨,說:『為什麼唯獨我們最後才被征討?』那些所到之地的百姓,家家慶賀,說:『我們期待的君主來了,生活會好起來了。』百姓擁戴商朝,就像是老早就盼望的。他輔佐賢能,成全忠良,擊破弱敵,攻取混亂之邦,推翻滅亡者、穩固存續者,國家才能昌盛。德行日益更新,萬邦才能懷服;若自滿自大,親族都會疏離。王應該努力彰顯大德,在百姓中建立中正之道,用義理管理政務,以禮教約束內心,為子孫後代垂下恩惠。我聽說:『能自我反省求師者為王,認為沒有人比自己強的人會滅亡。』喜歡請教他人就會寬裕,自以為是就會狹隘。唉!要謹慎你的結局,從一開始就要謹慎;讓禮儀扎根,才能顛覆昏暴政權。敬奉天道,才能永遠保有天命。」
4. 總結
仲虺誥文深刻闡述了商湯代夏的正當性,讚揚湯王德政,警戒統治者應謹慎自省、廣納忠言、行仁政,才能長久承天命,得民心。
啟示
君主應以德為本,遠離聲色財利
天下之治在於德與禮的實踐與更新
自省與納諫是長治久安的根本
天命所歸在於順應民意與修德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