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2. 注釋
1. 伊尹:商朝開國賢臣,輔佐成湯的重要人物。
2. 相湯:「相」作動詞,意為輔佐,即伊尹輔佐成湯。
3. 桀:夏朝最後一位君主,暴虐無道。
4. 陑:古地名,即商軍出兵的起點。
5. 鳴條之野:古地名,是商與夏決戰的地方。
6. 作《湯誓》:在這場戰爭前或過程中,湯發表誓詞鼓舞軍心,即後來記錄為《湯誓》。
3. 白話文
伊尹輔佐成湯討伐夏桀,軍隊從陑地出發,進而在鳴條之野與夏軍決戰。成湯發表誓詞以激勵將士,後來這篇誓詞被稱為《湯誓》。
4. 總結
《湯誓》標誌著商湯伐桀的關鍵戰役,也反映了湯王以天命與民心為號召的政治理念。
啟示
政權更替往往出於民怨與道德淪喪
正義之師須有明確理念與宣示
賢臣之輔,為王業之基
一、
1. 原文
王曰:「格爾眾庶,悉聽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爾有眾,汝曰:『我后不恤我眾,舍我穡事而割正夏?』予惟聞汝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眾力,率割夏邑。有眾率怠弗協,曰:『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
2. 注釋
1. 格爾:你們聽著。
2. 眾庶:指百姓、軍隊將士等群眾。
3. 台小子:謙稱自己,意為「我這個小子」。
4. 敢行稱亂:豈敢妄行動亂。
5. 天命殛之:「殛」意為天罰,天命已對夏施加懲罰。
6. 穡事:農事、農耕。
7. 割正夏:攻打夏朝。
8. 畏上帝:敬畏上天。
9. 不敢不正:不敢不討伐邪惡、伸張正義。
10. 夏罪其如台:夏的罪惡難道與我有關?(反問諷刺之語)
11. 夏王率遏眾力:夏王壓迫百姓的勞力。
12. 割夏邑:掠奪夏國土地財物。
13. 有眾率怠弗協:百姓懶惰散漫、不團結。
14. 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人們怨嘆:「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才會結束?我們大家都會完了。」
15. 若茲:至此、如此。
16. 今朕必往:如今我必定親自前往討伐。
3. 白話文
湯王說:「你們大家聽著,聽我說話,不是我這小子膽敢擅自發動戰爭,是夏朝罪惡多端,天命已要懲罰它。如今你們中有人說:『我們的君王不顧念百姓,捨棄農事竟去討伐夏國?』我之所以出兵,是聽到了你們的呼聲。夏桀有罪,我敬畏上天,不敢不替天行道。你們或許還問:『夏朝的罪惡與我們有何關係?』夏王壓榨百姓,掠奪土地,百姓怨聲載道,不團結地說:『這種日子什麼時候才會完?我們大家都會完蛋。』夏朝德行至此,我如今一定要去討伐。」
4. 總結
這段是湯王出師伐夏前的動員誓詞,強調討伐夏桀並非私心,而是應天命、順民意、行正義。
啟示
政權更替有其正當性基礎:民怨與天命
君主需敬天畏民,行動要合乎道義
領導者發動戰爭須慎重,並須獲得民心支持
二、
1. 原文
「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爾無不信,朕不食言。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
2. 注釋
1. 爾尚輔予一人:你們應當輔佐我一人(指湯王)。
2. 致天之罰:執行上天的懲罰(討伐有罪的夏桀)。
3. 予其大賚汝:我將大大賞賜你們。
4. 爾無不信:你們不要不相信。
5. 朕不食言:「食言」即違背諾言,意思是我說話算話。
6. 爾不從誓言:你們若不遵從誓言。
7. 予則孥戮汝:「孥」指家屬,「孥戮」指誅殺全家。
8. 罔有攸赦:絕對不赦免、沒有任何寬恕的餘地。
3. 白話文
你們要輔佐我一人去執行天命的懲罰,我一定會大大賞賜你們!你們不要懷疑,我從不食言。如果你們不遵守誓言,我就誅殺你們全家,絕不赦免!
4. 總結
這段話是湯王對軍隊的嚴厲誓言,明示賞罰分明、信守承諾,同時警告叛逆必誅。
啟示
領袖用人需明示賞罰,堅守誠信
軍令必嚴,方能齊眾
執行正義亦須紀律與責任感
三、
1. 原文
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作《夏社》、《疑至》、《臣扈》。
2. 注釋
1. 湯既勝夏:商湯已經戰勝了夏朝。
2. 欲遷其社:「社」指土地神,也代表國家的社稷制度;這裡是說商湯想把夏朝的社稷之神遷移。
3. 不可:不被允許,或出現異象阻止,暗含天命不可妄動。
4. 作《夏社》、《疑至》、《臣扈》:記錄此事,分別寫成《夏社》《疑至》《臣扈》三篇典籍或文告。
3. 白話文
商湯打敗夏桀之後,打算把夏朝的社稷之神遷移走,但這件事不被允許。於是作了《夏社》、《疑至》、《臣扈》三篇記錄這件事。
4. 總結
湯王勝夏後試圖遷動社神,卻遭天意阻止,反映出對宗廟社稷制度的敬畏與尊重。
啟示
天命不可妄改,對神明制度應保持敬畏
儘管掌握政權,也需順應歷史與禮制
勝利之後更應謹慎行事,尊重舊制以安民心
四、
1. 原文
夏師敗績,湯遂從之,遂伐三朡,俘厥寶玉。誼伯、仲伯作《典寶》。
2. 注釋
1. 夏師敗績:夏朝的軍隊戰敗潰退。
2. 湯遂從之:「從之」指追擊敵軍。
3. 遂伐三朡:「三朡」為夏朝附庸或聯盟的三個部族或勢力。
4. 俘厥寶玉:「俘」是俘虜、獲取;「厥」是他們的;「寶玉」指貴重的財寶玉器。
5. 誼伯、仲伯:是負責管理寶器的官員名。
6. 作《典寶》:《典寶》為記錄財寶玉器處理、登記、制度的文獻。
3. 白話文
夏軍戰敗後,商湯便乘勝追擊,進而討伐了三朡部族,奪得他們的寶物玉器。於是誼伯與仲伯編寫了《典寶》來登記和管理這些寶玉。
4. 總結
此段記錄湯王乘勝討伐聯屬勢力,戰果豐碩,隨即建立寶器管理制度,以示治國有序。
啟示
戰後需妥善處理戰利品,建立管理制度
治國不僅靠武力,更要重視內政與法度
將軍功化為制度,展現治國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