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很準?其實只是你愛對號入座」
——心理學界都搖頭的MBTI測驗,為何我們還是愛得要命?

你也是MBTI控嗎?
「我超準!完全是INFP的個性耶~」
「你一定是ENTJ,看起來很有主見!」
這類對話是不是也常出現在你身邊?MBTI 人格測驗幾乎變成社群、職場、交友軟體上的標配介紹。
但這篇文章要來和你聊聊一個冷知識: MBTI 其實沒那麼準,甚至被心理學界當成「不專業玩具」在看待。
MBTI是什麼?快速複習一下
MBTI,全名是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將人分為16種人格類型,依據四個維度:
- E/I:外向 vs 內向
- S/N:感官 vs 直覺
- T/F:思考 vs 情感
- J/P:計畫 vs 隨性
測出來會是什麼 INFJ、ESFP、ISTJ 之類的四碼組合,看起來很專業、很像在說你,但這就是問題開始的地方。
學術界怎麼看?其實有點「不屑」
MBTI 看起來專業,實際在心理學界的地位卻相當邊緣。為什麼?
- 分類太僵硬:把人非黑即白地分為外向或內向,其實大多數人都介於中間。
- 缺乏科學驗證:MBTI 沒有經過嚴謹的實證研究來支持它的準確性或預測力。
- 結果不穩定:很多人幾週內重新測驗就會改變類型,這樣的工具在專業心理學上是「不合格」的。
不少心理學家乾脆直接說:「MBTI 是娛樂,不是科學。」
所以啊,那些把 MBTI 當職涯選擇、戀愛配對參考依據的,該醒醒囉!
準的其實是你自己想像的
為什麼大家都說 MBTI 好準?原因很簡單:你自己在幫它「對號入座」。
MBTI 的描述常常是模糊又正面的,比如:「你有時候喜歡群體,有時候喜歡獨處。」(誰不是?)
這種「怎麼看都像自己」的敘述,在心理學裡叫做巴納姆效應。
你覺得準,不是它真的準,是因為你渴望從中找到自我認同。
測完還會變?不是你壞了,是MBTI不穩
有研究發現,高達一半的人在幾週內重新測MBTI,結果會變!在心理量表研究當中,是連最基本的再測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都堪慮的測驗。
今天你心情低落,可能覺得自己很內向;明天朋友找你high爆一晚,又變外向掛。
換句話說,MBTI 更像是**「當下的心理快照」**,不是你固定的人格說明書。
別拿MBTI當「性格免責卡」
我們最常聽到這種說法:「我本來就是P型人,事情拖到最後一刻很正常啊~」
或「我內向啦,不喜歡開會不是我故意的。」
說真的,這樣的話術久了會變成一種對成長的逃避。
MBTI 是幫你了解自己,不是用來限制自己。別讓這四個英文字母綁住你做更好的可能。
MBTI可以玩,但別太當真
不是說 MBTI 完全沒價值,它可以當作輕鬆的自我探索起點,但別太信以為真。
它幫你打開一扇門,但你是什麼樣的人,要靠經歷、反思、練習來累積,不是一份測驗決定的。
結尾:你不是四個字母就能定義的人
下次有人問你是哪一型,歡迎自信回答:「看今天心情!」
因為你的人格不該被系統定義,而是可以自由調整、彈性成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