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只有實踐才能見真章
許多人創業失敗,不是因為商品沒人買,而是根本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
《自宅創業聖經》的第一章,不像是在上創業課,更像一面「照妖鏡」,逼你面對那些你平常總想跳過的關鍵問題——你有多少資源?能投入多少時間?你想創業的真正目的是什麼?這條路,你撐得下去嗎?
這篇文章,我會用「我在方格子開啟創作生涯」作為實戰案例,帶你對照書中思考點,也歡迎你留言分享自己的創業起點,一起激盪更多可能。💡24種變化商品表
一、商品分析:不是有產品才創業,而是用資源打造產品
商品是創業的起點,也是你首先需要問自己的問題:「我要賣什麼?」在《自宅創業聖經》一書中,作者將商品分為三種選擇:自己的商品、別人的商品,以及合作商品。
- 自己的商品:這類商品包括自己親手製作的產品、基於自己獨特觀點創作的作品,或是經過改編的二創商品等。這類商品通常具有較高的利潤潛力,但開發時間也較長。
- 別人的商品:這類商品是指代銷或代售的方式,例如代理產品、經銷商品,或是聯盟行銷等。你藉由銷售價差或分潤等方式賺取收入。
- 合作商品:這是與其他品牌或企業合作推出的商品,典型例子包括長榮與Hello Kitty合作,7-11與美樂蒂的聯名商品等。這類商品能夠互補資源,擴大市場範圍。
書中提到,創業並不需要等到你擁有「獨一無二」的商品再出發,而是要從現有的資源出發,靈活選擇合適的創業模式。
📌 拆書觀點:當你開始規劃創業時,先盤點自己目前擁有的資源、專長和能力。是否有過往經驗或技能可以立刻應用?這些資源是否能在當前情況下啟動創業?
實例:我自己在方格子開始創作時,並沒有投入大量資本,而是利用我過去的寫作經驗,並且合理安排有限的時間與資金。從小規模的內容創作起步,逐步擴展,直到現在的規模。
二、標的選擇:你賣的是看得見的東西,還是看不見的價值?
在確定商品後,下一步是選擇你要賣的「標的」,也就是你將提供的是「物品」還是「服務」?這個問題往往是創業初期被忽視的關鍵,而它會直接影響你的商業模式與運營策略。
- 物品:這類商品屬於實體,可以觸摸且能交付給顧客的產品。物品的創業者通常需要面對較為固定的生產和物流成本,並且必須搭配強有力的行銷與分銷策略。這類商品經常需要規模經濟的支撐,才能有效降低單位成本,否則成本隨著銷售量的增加而逐步上升。例如,一蘭拉麵的成本,賣5碗和賣50碗的差距顯然存在。
- 服務:服務則是指那些無形但同樣具有高價值的專業服務,如顧問諮詢、專業教學、文案撰寫、設計或視頻剪輯等。這類服務雖然沒有具體的實體商品,但卻能夠為顧客創造實質的價值。賣服務的創業者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建立信任,包裝個人品牌並精確定位市場。與商品不同,服務的最大優勢在於,隨著銷售額的增加,成本並不會隨之增長。以線上課程為例,講師只需錄製一次課程內容,無論銷售1套還是10套,成本都不會改變。
書中強調,物品與服務的選擇,將深刻影響你的創業時間成本、資源配置與經營模式。兩者各有利弊,適合不同階段的創業者。
📌 拆書觀點:若你的時間有限、資金不足,建議先從提供服務著手。利用現有的專業技能,不僅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啟動創業,還能迅速獲得市場的反饋。
實例:我自己在方格子創作的過程,就是一個「服務型標的」的實踐。透過寫作與拆書分析,雖然我沒有實體商品,但我能藉由分享閱讀心得與實作技巧,吸引讀者訂閱,並藉此獲得收入。
三、通路選擇:不只是賣在哪裡,而是如何讓人願意買
創業不是做出了商品就算完工,真正的挑戰在於——你怎麼讓它被看見,並被買單。書中將通路區分為四大類型:網路販售、實體販售、自營銷售與委託銷售,並提醒創業者,選擇通路不只是「在哪裡賣」,更關係到你是否能持續經營下去。
- 網路販售:這是現代創業者最容易切入的模式,包含經營個人網站、使用社群平台(如Instagram、Facebook)、電商平台(如蝦皮、Pinkoi)等。優點是進入門檻低、可擴張性高,但缺點在於競爭激烈,且需要高度的行銷能力與持續的內容輸出。
- 實體販售:如市集擺攤、店面寄賣、或與店家合作銷售。這類通路強調「接觸實感」,能提供顧客實際體驗產品的機會。雖然相對成本較高(如租金、交通、人力),但在某些產品類型(如食品、手作商品)中,實體互動依然是不可取代的信任建立工具。
- 自己販售:例如經營個人名單、社群經營後直接銷售,這種方式可以高度掌控顧客關係,也最有可能建立長期的品牌影響力。不過,它需要創業者持續耕耘內容、經營信任,短期內回報較慢。
- 委託販售:把銷售交給平台、經銷商或KOL分潤推廣。這種方式適合沒有行銷能力或時間的新手,雖然毛利較低,但能快速進入市場、驗證產品。
📌 拆書觀點:書中提醒,通路沒有絕對的優劣,關鍵是你目前擁有多少時間、資源與影響力。如果你是個剛起步的個人創業者,選擇一條你「能掌控、可持續」的通路,比什麼都做來得重要。
實例:我在方格子的寫作平台,就是選擇了「網路自營通路」的模式。透過長期累積的內容、觀點輸出與訂閱系統,我能夠不依靠他人、直接與讀者產生連結,打造屬於自己的內容價值鏈。
🧐結語:創業,從認識自己開始
創業不僅是外在市場的競爭,更是內心的考驗。這三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每個創業者都需要誠實地面對自己,從中找出最適合的路徑。
在下一篇,我會繼續帶你深入拆解書中的更多創業策略,讓你可以從理論中走向實踐。
如果你對這些思考題有感觸,或者在創業路上也有類似的困惑,歡迎留言與我分享!一起討論,讓我們的創業之路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