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聽到同事分享一個有趣的故事,說當他情緒快要失控時,試著向ChatGPT求助。
GPT給予了適當的建議及方式,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不但從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得到心靈上的療癒。
今天下班時,同事建議我也試試看。可以試著把自己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心事,跟ChatGPT分享。回到家後下載了APP,並嘗試與AI對話。然而得到的共鳴並沒有同事描述的那麼強烈。
就在同事分享這件事的幾天前,我剛好在YouTube上聽到一位身心靈老師提到現代人的社交障礙。新世代的年輕人雖然不再為物質生活、三餐溫飽而煩惱,更多的是關注自己內心世界的豐盛。換言之現代人更感到匱乏的是心靈上的滿足與否。
每個人心中都有難以啟齒的秘密,能夠有一個不會隨意批評你的情緒出口,其實並不是壞事。這樣的方式免除了面對人群時的尷尬,也不用擔心對方是否能同理你的感受,更不用找人花時間來傾聽你那些對他人而言可能微不足道的心事。
或許正因為如此,人們寧願尋求AI的陪伴,也不願面對本該溫暖卻異常冰冷的人性。如果人類沒有這樣的覺醒,也難怪大家會選擇AI。
然而,過度沉溺於自己的痛苦,並依賴AI所提供的同溫層與舒適圈,是否會讓人類逐漸失去面對挫折的能力?將生活中的挑戰視為毒蛇猛獸?在AI的世界裡,我們或許能獲得短暫的溫暖,但是否也因此失去了思考與判斷的能力?甚至,那些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碰撞,是否就此消失?
這或許就是世代的差異吧!我們這一代人,從小被教育要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花更多時間在物質世界裡打滾,為的就是符合父母及社會的期待。
直到經濟基礎穩固,步入中年甚至是老年才有餘裕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
過去的人們遵循著社會的規範,成家立業或是先立業再成家。似乎只要按照這套SOP走,就算是完成人生的課題。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已婚、未婚,幸福與否不再那麼的二元性。擁有家庭生活的人開始羨慕單身的自由。那些曾經被視為“單身公害”的人,慢慢成為婚姻生活中人們羨慕的對象。
一個人生活不再是被避之唯恐不及的選擇,反而成為社會常態,甚至是一種被推崇的生活方式。
但不論如何選擇,只要忠於內心,就是最好的選擇。與其懊悔那些未曾走過的路,不如相信當下的決定就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