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
《窮得只剩下錢》是2008年基督教出版的信仰書籍,書名掀起一陣炫風,直到現在仍印象深刻。當時前總統陳水扁因陷入貪污官司,兒子陳致中拿這本書送給獄中的陳水扁,因此這本書爆紅。
這句話成為社會熱門的議題:我們是否為了追求財富而拋棄更有價值的人事物,導致「窮的只剩下錢」呢?
我成長的家庭並不富裕、積欠許多債務,父母為了錢常四處工作奔波。我媽常說:「我們家什麼都不缺,只缺一條繩子!」雖然餓不死,但生活就徘徊在邊緣,只差一條繩子自我了斷。
我開始賺錢後都會拿錢補貼家用,雖然沒有很多但不無小補。就讀台南神學院也是半工半讀,就學期間在圖書館打工、暑假去工廠打工、週六週日申請教會實習,賺取一些學費及生活費。
因此,我無法體會什麼叫「窮得只剩下錢」,因為活著的每一天都要「從錢」(台語)。或許,在這樣的家庭成長,讓我追求內心的富足勝過外在金錢的富裕。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作家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著名的小說《小氣財神》,同樣在探究金錢的富裕能某讓人的內心得到富足。
在搜尋狄更斯的資料時,才知道他的原生家庭也有債務問題,他當過童工也歷經人情冷暖,因此他的作品特別關注社會底層的生活。[1]寫這本《小氣財神》的動機也是為了解決債務問題。[2]
這本小說的大意:
一位商人就像守財奴,錙銖必較、能省則省,就連合夥人的喪禮都要省。他不喜歡社交、不喜歡聖誕節,對慈善機構也不願施捨一分一毫。聖誕前夕的晚上見到過世的合夥人,身上背著沈重的鐵鍊,鐵鏈上鎖著無數帳本、地契、鑰匙、錢箱。合夥人對商人提出警告,不要把錢看的比生命還重要,到時只會窮得只剩下錢,像他一樣背負著沈重的鎖鏈。商人不以為意,認為只是幻覺嚇不倒他,只要睡一覺明天就恢復正常。但事與願違,商人遇到三個精靈。這三個精靈帶著商人穿越過去、現在與未來,指引他不要把生命浪費在積聚金錢上。
讀完這篇故實後,我認為這位商人不是真的視錢如命的人,而是覺得孤獨的人。
英國哲學家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與心理學家安東尼雅.麥卡洛(Antonia Macaro)認為:
「孤獨感是一種渴望連結的疏離感。」[3]
《小氣財神》的這位商人,他失去唯一的摯友、合夥人,將內心的孤獨感、疏離感轉移到金錢之上。金錢成為商人歸屬感及安全感的來源,就像毒品或麻藥一樣減輕自己內心的空缺。
因此,我們可以問自己:我們內心的孤獨感、疏離感用什麼形式包裝?我們的歸屬感及安全感是建立在什麼之上?
成案:
使徒行傳3章1~10節,彼得和約翰醫治一位先天跛腳的人。如果單看醫治的神蹟,容易簡化為信耶穌得醫治的信仰觀。
許多教會強調神蹟的見證或舉辦醫治特會,希望透過神蹟及醫治引人信主。但神蹟及醫治不限於基督教,任何宗教信仰都有類似的能力。
站在一位尋求神蹟及醫治的信徒來看,基督教不見得比較靈驗,大甲媽祖的繞境更能感受神威。
基督教的信仰價值不光是建立在神蹟與醫治上,更是建立在一本經典:聖經(上帝的話)。透過閱讀、思考、反省這一本聖經,塑造內在的生命價值。
我認為,透過神蹟及醫治幫助信徒,充其量只是給他魚吃,無法讓他的內在生命成長,無法看透生死及金錢的價值觀。但透過思考聖經及信仰,是教導信徒自己釣魚,讓他內在的生命強壯,超越生死及金錢的價值觀。
因此,這段經文跛腳的人得到醫治,對我們有何意義?
辦案:
經文說:「1有一天,下午三點禱告的時間,彼得和約翰上聖殿去。2在那叫美門的地方有一個生來跛腳的人;他天天被人抬來放在門口,向進聖殿的人求乞。」(1~2節)
有三個關鍵字要注意:「聖殿」、「美門」、「生來跛腳」。
對以色列人來說,進入聖殿必須保持聖潔,因為聖殿是神聖的場所。當一個人有皮膚病或先天殘疾,都被視為不潔的人,嚴禁進入聖殿。
經文中的主角「生來」跛腳,被社會視為不潔或是被咒詛的人,嚴重時還會被社區強制隔離。雖然天生跛腳不是自願的,但不免被貼上標籤,如同早期華人文化認為先天殘疾是前世造孽。
對當時的人來說,生來跛腳不可能進入聖殿,能在聖殿門口乞討已經是一種憐憫。因此,進入聖殿形成某種階級制度,只有健康的人或有錢獻祭的人才能進入,其中管理聖殿及公會都是有地位名聲的人。
但經文似乎打破這種階級制度,「7彼得拉著他的右手,扶他起來。那個人的腳和踝骨立刻有了力氣,8就跳起來,站直了,開始走路。然後他跟他們一起進聖殿,邊走邊跳,頌讚上帝。」(7~8節)
從生來跛腳不能進聖殿的人,突然能跳、能站、能走進聖殿,甚至邊走邊跳頌讚上帝,這不就是打破階級的象徵嗎!
另外,在「美門」乞討是一種諷刺(美門意指美麗的門)。聖經學者認為「美門」是金碧輝煌的城門,門上是使用哥林多的青銅製造,比金銀還有價值[4],卻讓一位跛腳的乞丐在乞討。
當彼得對乞丐說:「金銀我都沒有,但是我要給你我所有的: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命令你,起來走!」(6節)
彼得「金銀」都沒有對比「美門」什麼都有,形成一種諷刺的形式。因此,這段經文透過聖殿的階級、美門的華麗,似乎在表達:信仰勝過金銀與地位。
問題是,我們有追求信仰勝過追求金錢與地位嗎?
當跛腳的人祈求彼得和約翰施捨,「彼得說:『你看我們!』他就留神看他們,希望得些什麼。」(4~5節)
你認為跛腳的人希望得到什麼?是金是銀,還是靠著耶穌站起來行走?當我人們習慣追求金銀,還需要追求信仰嗎?如果有人願意給你六億元的樂透獎金,你覺得人生會改變嗎?你確定自己不會窮得只剩下錢嗎?
我們可能像那位跛腳的人,希望得到中樂透的機會。但中樂透的心態是被動而非主動的,可能一輩子坐在那乞討也不曾被閃電擊中。
或許,我們很努力工作賺錢,金銀我們都有了,就是沒有耶穌。
雖然信仰不會讓你賺錢,但會讓你看到人生意義。
因此,我們不要被金錢所控制,而是要找回信仰的人生。
結案:
羅馬哲學家塞內卡(Lucius Annaeus Seneca,4BC-65AD)曾說:
「金錢不會讓人發大財,它的絕活是傳染病毒,凡摸過它的都會心生貪念。」[5]
賽內卡將金錢比喻成病毒很貼切,雖然人類能發明對抗身體病毒的疫苗,但卻無法發明對抗金錢慾念的疫苗。如果人類能開發減少金錢慾望的疫苗,或許這個世界就不再有窮人,社會也不再有不平等的現象。
我們常用金字塔來比喻社會階層的不公平現象,但這個金字塔已經改變了。
法國經濟學家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在其著作《資本與意識形態(上)》中說:
「在全球所得分布的低層與中層之間,不平等確實減少了,在所得分布的中層與高層之間,不平等則增加了。」[6]
意思是說,低收入戶、一般勞工與中產階級的所得愈來愈公平,但中產階級與全球首富之間的所得愈來愈不公平。簡單來說,原本是金字塔型的社會階層,演變成蛋糕式的社會階層,中產階級的階層將漸漸消失。

ChatGpt 生成的圖片
無論中產階層是否會消失,但富者愈富的現象不會改變,仍是社會不平等的主要問題。追求財富不是問題,只是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我們是否省思社會的公義、平等與憐憫。
丹麥神學家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在1847年寫下《愛在流行:一個基督徒的談話省思》,提出一段省思的話:
「金錢讓多少人失去憐憫!如果錢也能夠讓那些沒有錢的人失去憐憫的話,那麼它就完全宰制了世界。如果金錢完全宰制世界,那麼憐憫就會被消滅。」[7]
現代社會是向「錢」看的社會,雖然有錢並非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有錢人在追錢、中產階級在追錢、勞工及低收入戶也在追錢,在弱肉強食的社會下,憐憫是否已經退流行!
如果連基督徒都向「錢」看,或許教會的存在只是一場心靈成長課程的騙局,無法讓社會更有憐憫與公義的心。
再次強調追求財富本身不是問題,但如果反被財富誘惑而失去生命的價值,這才是問題。
法國牧師夏爾.瓦格納(Charles Wagner, 1852-1918)在1895年出版的《簡單,也是一種哲學》,他認為:
「我們若遇上富有、但卻生活簡樸的人,也就是一個認為錢財只是某種工具,能讓他用來實踐自己在世上使命的人時,我們應向他致意,因為他確實富有得不同凡響。他克服了障礙、承受了試煉,突破了隱約又巨大的誘惑。」[8]
但要如何克服金錢的巨大誘惑?神學家齊克果、瓦格納牧師都是以信仰為出發點,勝過金錢的誘惑。
早期教父該撒利亞的巴西略(St. Basil the Great,330-379)對富有的人提出挑戰說:
「你的金庫裡的錢財,屬於貧困的人。」[9]
教父尼撒的貴格利(Gregory of Nyssa,335-395)同樣挑戰富有的人說:
「將你自己不願享用的東西,給那些飢餓的人。」[10]
任何時代的基督徒,我們都有一致的想法:信仰應該勝過金錢。
因此,我們不要被金錢所控制,而是要找回信仰的人生。
結論:
活在社群媒體時代的我們,表面上似乎比上一個世紀的人更幸福,然而我們所面對的誘惑與挑戰卻更為繁多。
因為社群媒體不斷訴諸一個假象:「我們永遠缺少一樣東西!」
但社群媒體不會告訴我們的真相:「其實我們不需要那樣東西!」
因此,即使擁有上一世紀所沒有的生活品質,在什麼都不缺的時代,我們的內心仍覺得缺乏與不安。雖然社群媒體讓距離無界限,即使擁有上千個朋友,我們內心仍覺得孤獨與疏離。
這樣的缺乏、不安、孤獨與疏離,讓我們緊抓更多的金錢與物質。
美國哲學家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
「一個人不需要的東西越多,越是富有。」[11]
這個時代不是加法的時代,不是東西愈來愈好,也不是數大便是美。這個時代是減法的時代,減去不必要的人事物及金錢,重新思考何謂富有的人生。
如果不知道如何減少,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失去一張有情感價值的照片與損失金錢有何差別?[12]
或許,損失的金錢可以再賺,但失去有感情的照片,再多的錢也取代不了那張照片的回憶。
如果金錢無法取代有感情的回憶,你為何還希望得到金錢地位?如果耶穌能讓你充滿能力跳起來,你為何還坐在地上祈求施捨?如果信仰能讓你活出生命的價值,你為何還執著被金錢所控制?
今天是母親節,家人團聚比吃什麼還重要,感情的連結比紅包大小包還貴重。
盼望,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不要被金錢所控制,而是找回信仰的人生。
[1] 維基百科,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查尔斯·狄更斯,參考日期:2025.05.07。
[2] 維基百科,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小氣財神,參考日期:2025.05.07。
[3] 《這一次,我們不在逃避煩惱: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到人生難題》,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安東尼雅.麥卡洛(Antonia Macaro),盧思綸譯,出版社:時報出版,2022,博客來電子書。
[4] 《耶穌的群體:使徒行傳新視野》,曾思瀚(Sam Tsang),吳瑩宜譯,出版社:校園,2013,p112。
[5] 《這一次,我們不在逃避煩惱: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到人生難題》,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安東尼雅.麥卡洛(Antonia Macaro),盧思綸譯,出版社:時報出版,2022,博客來電子書。
[6] 《資本與意識形態(上)》,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徐麗松、陳郁雯、陳秀萍、黃明玲譯,出版社:衛城出版,2022,p37。
[7] 《愛在流行:一個基督徒的談話省思》,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林宏濤譯,出版:商周,2015,博客來電子書。
[8] 《簡單,也是一種哲學》,夏爾.瓦格納(Charles Wagner),謝孟璇譯,台北:八旗、遠足文化,2017,p169-170。
[9] 《宗教統治(上+下:基督宗教如何塑造世界,一部橫跨兩千五百年的人類史)》,湯姆.霍蘭(Tom Holland),蔡怡佳、陳正熙、陳愷忻譯,台北:啟示,2022,p219。
[10] 《宗教統治(上+下:基督宗教如何塑造世界,一部橫跨兩千五百年的人類史)》,湯姆.霍蘭(Tom Holland),蔡怡佳、陳正熙、陳愷忻譯,台北:啟示,2022,p222。
[11] 《我愛身份地位》,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陳信宏譯,出版社:先覺,2020,博客來電子書。
[12] 《世界是這樣思考的:寫給所有人的全球哲學巡禮》,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林宏濤譯,出版社:商周出版,2019,博客來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