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上帝的話為前提(使徒行傳2:37-47)

更新 發佈閱讀 13 分鐘

延續上週的經文,當全國各地的人聽完彼得的信息,大家「覺得很扎心,向彼得和其他的使徒說:『弟兄們,我們該做什麼呢?』」(37節)


彼得的信息讓人扎心,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宣講,更是因為聖靈的大能。


但牧者或信徒都有錯誤的認知,誤以為講道能改變信徒甚至改變一間教會。


雖然我牧會的歷練不長,但根據個人的體會及對教會的理解,單靠講道改變一間教會仍是有限。即使教會信徒有所改變,也是有限的或只是個位數的改變。


有些退休牧者會認為,上帝派我到那間教會只是為了陪伴那幾個信徒。而且,當牧者離開那間教會,教會也只是恢復原本的樣式。


因此,如果有人標榜講道能改變一間教會,我們必須有警覺的心,我們是否太過驕傲,忘記聖靈的大能。


我並非否認講道能改變教會,也並非否認上帝的話能改變信徒。我是想提醒大家,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認為自己很有影響力,卻忘記要謙卑與神同行。


因此,牧者及信徒要有講道的自覺:

我們是上帝的媒介,盡力傳講上帝的話,但榮耀是歸給至高的上帝。


如同美國杜克大學神學院的教授威廉.韋利蒙(William H. Willimon),在寫給牧者思考牧養的書中說:

「我們沒有任何技術可以操控講道的能力,確保人們會傾聽。只有聖靈可以這樣做。」(《牧養,就是回到原點:再思牧養職事的召命(增訂版)》,韋利蒙(William H. Willimon),陳永財譯,香港:基道,p163)


因此,許多人聽完彼得的信息覺得扎心,不是彼得宣講技術高超,而是使徒行傳強調的聖靈能力。


可能有人質疑,那講道是否不需要任何技術與能力?


不是這樣的。講道還是需要技術與能力,來幫助我們整理與歸納經文,避免偏離上帝的話。這些技術與能力能幫助自己及信徒理解上帝的話,但傾聽講道並實踐上帝的話,這是聖靈的工作。


因此,我們盡力磨練自己講道的技術,但不該竊取上帝的榮耀。要避免竊取上帝榮耀,我們要注意何者是上帝的主權,何者是人的意志。


如同宣講上帝的話是人的意志,但能否改變一間教會、感動人心,這是上帝的主權。


當彼得告訴大家:「你們每一個人都要悔改,並且要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好使你們的罪得到赦免,你們就會領受上帝所賜的聖靈。」(38節)。


「悔改」、「受洗」、「罪得赦免」、「領受聖靈」,這四項中要區別何者是人的意志及上帝的主權。悔改與受洗,屬於人的意志;罪得赦免與領受聖靈,這是上帝的主權。


悔改與受洗是個人的義願,沒有人能強迫我們,但上帝是否赦免、是否賞賜聖靈,我們不能強迫上帝。


可能有人會質疑,悔改與洗禮沒有上帝的主權嗎?沒有聖靈的感動嗎?


一個人的悔改與洗禮,確實需要聖靈的感動。但我們可以思考,每一次悔改與洗禮都一定是聖靈的感動嗎?還是在這當中也包含人的意志呢?


因此,在悔改、洗禮、講道中,要如何區分人的意志與上帝的主權,讓我們陷入曖昧的兩難中。


我認為,信仰是人與上帝的互動中去學習,才會漸漸明白何謂上帝的主權與人的意志。


就像加爾文基督教要義一開頭說的:

「真實與可靠的智慧,包含兩個部分:就是認識神和認識自己。」(《加爾文基督教要義(上、下冊)》,約翰.加爾文(Calvin John),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翻譯小組,台北:加爾文出版社,2007,p2-3)


透過認識上帝才能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才能更深入的認識上帝,在這兩者互動之間,我們才能區別何謂人的意志與上帝的主權。


例如,如果牧者對自己的認識不夠,沒有察覺自己驕傲的心,認為自己的講道能改變一間教會,就有可能用自己的意志竊取上帝的主權。


39節說「上帝的應許是給所有我們主上帝所呼召的人,就是你們、你們的兒女,和一切在遠方的人。」


是「主上帝所呼召的人」,不是透過彼得或牧者所呼召的人。


因此,被呼召的基督徒,不是因為牧者的講道或會友的服事深受感動,而是上帝透過牧者、會友成為一個媒介,透過我們的事奉來呼召人。


另外,上帝不是呼召某一位牧者或信徒成就上帝的工,而是呼召一個群體。


39節經文記載,上帝的應許是給所有「我們」所呼召的人,就是「你們」及「你們」的兒女,都是用複數而不是單數。


如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加拿大安布羅斯大學(Ambrose University)的曾思瀚教授,在解釋何謂呼召的著作中說:

「主呼召我們成為一群人,在世上為耶穌作見證。呼召是給群體而非個人的。」(《被誤解的呼召:重解舊約的8個呼召故事》,曾思瀚,曾景恒譯,台北:校園,2023,p140)


教會的成長與改變,不是因為上帝呼召某位救世主牧者、長執及信徒,而是呼召教會從過去到現在的每一位基督徒,才成就現今的教會。


但我們無法接受這種想法,因為接受這種想法,好像教會的成長與改變,就不是我們的功勞而是別人的功勞。


人性喜歡「英雄造時勢」而不是「時勢造英雄」。


尤其現代社會強調個人主義及英雄主義,常常忽略團體的配合性。我並不否認個人主義,只是擔心過度強調個人卻忽略團體生活。


教會正面臨個人主義的問題,我們都在期待一位救世主的降臨。期待某位牧者、長執或信徒能帶領教會人數及奉獻增加。


或許,我們期待教會出現一位彼得,讓「許多人領受了他的信息,並接受洗禮;那一天信徒約增加了三千人。」(41節)尤其在閱讀這一段經文,我們常聚焦在人數的增長以及「主天天把得救的人數加給他們」(47節)。


教會的期待總是如此,誤以為人數及奉獻的成長才是教會的目標,卻忘記實踐上帝的話才是教會的使命。


如同畢德生牧師認為的,人們容易將

「彼此相愛的誡命暫擱一旁;盤算如何追求績效,例如完成企劃方案、目標異象、統計決志人數、佈道策略等抽象目標。」(《復活的操練》,畢德生(Eugene Peterson),屈貝琴、黃淑惠譯,台北:校園,2012,p289)


或許,教會在追求個人式的英雄主義中,將教會的人數及奉獻的增長,視為一間教會偉大的地方。


但這不是教會該追求的方向,因為無論多偉大的教會或教派,在時代的洪流裡都會歷經衰敗。


如潘霍華牧師說的:

「耶穌不是來呼召一個新的宗教,而是生命。」(《冒險的上帝:20世紀12位偉大神學家與宗教哲學家之巡禮》,亨利.莫杜(Henry Mottu),朱雅芬譯,台南:南神出版,2020,p65)


雖然教會朝向機構化發展,有許多的教派林立,但重點不在於有多少教派、機構,而在於活出基督的生命。


如同今天的主題「實踐上帝的話為前提」,提醒我們基督信仰不等於是宗教,也不是為了增加人數及奉獻的機構。


基督信仰的目的,是實踐上帝的話,活出基督的生命。因此,這段經文的重點:信仰是實踐性的。


信仰的實踐寫在經文43~47節:「43使徒們行了許多神蹟奇事;人人都因此起了敬畏的心。44全體信徒繼續在一起過團契的生活,所有的東西大家公用。45他們又賣掉田產家業,按照各人的需要把錢分給大家。46他們同心合意,天天在聖殿裡聚會,又分別在各人的家裡分享愛筵,以歡喜純潔的心一起用飯,47頌讚上帝,跟人人保持和睦的關係。主天天把得救的人數加給他們。」


這段經文我歸類七個方向來思考:


1.我們是否有敬畏上帝的心?


何謂敬畏的心?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的一句話,他說:

「因祂是主而敬畏祂,樂意接受祂的公正,甚至懼怕得罪祂勝過懼怕死亡。」(《加爾文基督教要義(上、下冊)》,約翰.加爾文(Calvin John),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翻譯小組,台北:加爾文出版社,2007,p6)


害怕得罪上帝勝過害怕死亡,這就是敬畏。因此,敬畏上帝的人就像台灣諺語「攑頭三尺有神明」,做人做事都要謹慎小心。


2.我們是否過著團契生活?


基督徒要過團契生活,因為上帝是呼召群體,不是個人。


潘霍華牧師說:

「凡不能在團契中生活的,就當小心獨處。」(《褥子團契》,奧伯格(John Ortberg),屈貝琴譯,台北:校園,2005,p23)


在團契生活中才能學習信仰的教導,例如彼此相愛的誡命。如果信仰只是個人的,其實並不需要學習相愛,也不需要學習耶穌替門徒洗腳的精神。


因此,團契生活不是為了增加教會人數,也不是要綁住大家的時間。團契生活是為了操練屬靈的生命,使我們的生命更像基督的樣式。


3.我們是否看見人的需要?


全體信徒過團契生活,所有東西公用,有人賣掉田產家業,按個人的需要分給大家。


早期的基督徒團契是共產的生活,但現今的生活不可能實施共產生活。當然有些教派或團體在實踐凡物公用的信仰精神,例如高雄錫安山、司馬庫斯部落。


但凡物公用的精神,其實在學習看見他人的需要,減少佔為己有的自私慾望。


如同達賴喇嘛的一句話:

「如果你想自私,應該要做的非常聰明。愚蠢的自私就是我們向來採取的作法,只尋求自己的快樂,卻在過程中愈來愈痛苦。聰明的自私就是為他人的幸福而努力。」(《社交天性:人類行為的起點,為什麼大腦天生愛社交?》,馬修利伯曼(Matthew D. Lieberman),林奕伶譯,出版社:大牌出版,2019,p120)


因此,凡物公用的精神,在告訴我們如何去看見及幫助社會中有需要的弱勢者。


4.我們是否認真參與聚會?


經文說「天天在聖殿裡聚會」,但現代社會不可能天天聚會,因此我將其改成是否有認真參與聚會。


在加爾文的時代,瑞士日內瓦政府為了實踐加爾文的教義,實施一條律法:只要沒去參與主日禮拜的人都要被抓去宗教法庭審判。好在現在社會沒有這個律法,不然不知多少人要被抓去審判。


認真參與聚會的目,其實是一種信仰的教導,讓我們能透過主日理解上帝的話,並在週間的生活實踐信仰。


如果我們很少聚會,自己又不追求上帝的話,對基督信仰的認識不夠深,就會延伸下一個問題。


5.我們是否同心合意頌讚上帝?


聚會及團契生活,就是讓信徒在教會中同心合意頌讚上帝。如果教會的人都不同心敬拜上帝,常為了小事吵鬧,這樣無法見證耶穌的身體。


如同哥林多前書12章12~13節說的:「12基督就像一個身體,有許多肢體;雖然身體有許多肢體,到底還是一個身體。13同樣,我們無論是猶太人或希臘人,作奴隸的或自由的,都從同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而且共享這一位聖靈。」


教會是不同族群、個性、價值觀、政黨的集合體,但我們都是上帝呼召的弟兄姊妹,受同一位聖靈洗禮、成為一個身體。


因此,同心合意頌讚上帝是基本原則,不能因為對方的價值觀與我不同,就禁止對方來教會敬拜上帝或服事。


6.我們是否以歡喜純潔的心分享愛筵?


早期基督徒團契的愛筵(或愛餐),只是一起聚集紀念耶穌的晚餐,直到基督教發展成組織之後,才發展成禮儀式的聖餐。


王貞文牧師在其著作《信仰的長河—歐洲宗教溯源》指出:

「愛餐的精神是:藉著分享,不管窮人富人,人人都該得到飽足。」(《信仰的長河—歐洲宗教溯源》,王貞文,出版社:三民書局,2002,p17)


愛餐的與凡物公用的精神很像,但享用愛餐的過程中,讓我們在吃喝的交誼中理解對方。


因此,以歡喜純潔的心分享愛筵,意思是愛餐不帶任何目的,而是讓不同身份的人在餐桌上都是平等的,並增加彼此理解及認識的交流。


7.我們是否與人保持和睦關係?


馬可福音9章50節說:「你們要有鹽的作用,彼此和睦相處。」


人與人的相處一定會有紛爭與衝突,早期的基督教團體同樣也有衝突,但衝突過後要如何處理和睦的關係,這才是基督徒該有的見證。


教會內紛爭的傳聞不斷,鬧得「歹面相看」,不是你走就是我走,不爽就自己開拓另一間教會。這對教會是好或不好,這無法評斷,因為每間教會的狀況不同。


不過,和睦的關係是我們教會應該要努力的方向。


這七項的反省在告訴我們一件事:

教會要健康的成長,不是靠一個人的努力,是靠我們群體一起實踐上帝的話。


盼望,透過今天這段經文,我們一起學習實踐上帝的話,讓我們的教會可以見證上帝的偉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馬哥的部落格
12會員
82內容數
人稱「後山的後山」,我小馬哥在台東新港長老教會牧會。平時講話直白不囉嗦,細心溫柔愛聆聽,歡迎你來關注我!
小馬哥的部落格的其他內容
2025/04/26
盧雲:「靈性的生命就是一個讓聖靈住在我們裡面的生命,這生命將釋放我們,使我們在軟弱時仍能剛強、被擄中仍能得自由、痛苦中有喜樂、貧困中有富足,在一切都要往上走的世界裡,走在那條向下的救恩之路。」(《向下的移動:基督的捨己之路》,盧雲(Henri Nouwen),應仁祥譯,台北:校園,2013,p49)
Thumbnail
2025/04/26
盧雲:「靈性的生命就是一個讓聖靈住在我們裡面的生命,這生命將釋放我們,使我們在軟弱時仍能剛強、被擄中仍能得自由、痛苦中有喜樂、貧困中有富足,在一切都要往上走的世界裡,走在那條向下的救恩之路。」(《向下的移動:基督的捨己之路》,盧雲(Henri Nouwen),應仁祥譯,台北:校園,2013,p49)
Thumbnail
2025/04/19
宋泉盛牧師:「死亡可以是最大的醫治,它可以是最奧秘的慶典。死亡終止舊的生命,而使新的生命得以開始。死亡終結舊的關係,讓新的關係可以進行。死亡為舊的時代劃上句號,讓新的時代能夠啟動。如果這是死亡做的事情,我們不應該慶祝嗎?」(《生死大事》,宋泉盛,林明貞譯,台南:教會公報,2007,p195)
Thumbnail
2025/04/19
宋泉盛牧師:「死亡可以是最大的醫治,它可以是最奧秘的慶典。死亡終止舊的生命,而使新的生命得以開始。死亡終結舊的關係,讓新的關係可以進行。死亡為舊的時代劃上句號,讓新的時代能夠啟動。如果這是死亡做的事情,我們不應該慶祝嗎?」(《生死大事》,宋泉盛,林明貞譯,台南:教會公報,2007,p195)
Thumbnail
2025/04/12
黃彰輝牧師:「一個人的母語是他(她)所以生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強制禁止母語,就等同磨滅一個人的人格認同。那幾乎像把人當物品、隨意將它塑造成別人的形狀······」 (《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蔡榮芳,出版社:玉山社,2003,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2025/04/12
黃彰輝牧師:「一個人的母語是他(她)所以生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強制禁止母語,就等同磨滅一個人的人格認同。那幾乎像把人當物品、隨意將它塑造成別人的形狀······」 (《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蔡榮芳,出版社:玉山社,2003,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前言 今天我想分享的主題, 是針對在教會中有關司會的音樂服事經驗談。 無論是你想了解、正在學習或已在教會司會的人, 都可以提供給你一些幫助或是參考. 一、什麼是司會? 廣義定義: 在整場主日禮拜的流程中擔任帶領者(主領) 狹義定義: 帶領會眾用詩歌來敬拜親近神(又稱領唱或帶敬拜
Thumbnail
前言 今天我想分享的主題, 是針對在教會中有關司會的音樂服事經驗談。 無論是你想了解、正在學習或已在教會司會的人, 都可以提供給你一些幫助或是參考. 一、什麼是司會? 廣義定義: 在整場主日禮拜的流程中擔任帶領者(主領) 狹義定義: 帶領會眾用詩歌來敬拜親近神(又稱領唱或帶敬拜
Thumbnail
大衛又對他兒子所羅門說:「你當剛強壯膽去行!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耶和華上帝就是我的上帝,與你同在;他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直到耶和華殿的工作都完畢了。 有祭司和利未人的各班,為要辦理上帝殿各樣的事,又有靈巧的人在各樣的工作上樂意幫助你;並有眾首領和眾民一心聽從你的命令。」
Thumbnail
大衛又對他兒子所羅門說:「你當剛強壯膽去行!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耶和華上帝就是我的上帝,與你同在;他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直到耶和華殿的工作都完畢了。 有祭司和利未人的各班,為要辦理上帝殿各樣的事,又有靈巧的人在各樣的工作上樂意幫助你;並有眾首領和眾民一心聽從你的命令。」
Thumbnail
上週結束高雄場的單身營會,在繁忙的服事後,我就效仿耶穌,退到安靜的地方禱告,並且思想耶穌的受難與復活的過程。
Thumbnail
上週結束高雄場的單身營會,在繁忙的服事後,我就效仿耶穌,退到安靜的地方禱告,並且思想耶穌的受難與復活的過程。
Thumbnail
教會的組織架構,是為了達成教會所要達成的積極目標 。「傳統主義者」認為既成的教會組織無需改變。「強調靈恩者」,則認為「組織」是不屬靈的,凡事禱告求解即可。但是,如果視教會為一個「生命共同體」,則教會在不斷成長的過程,肯定必須作出功能性調整,也就是説教會的組織是可以彈性改變的。
Thumbnail
教會的組織架構,是為了達成教會所要達成的積極目標 。「傳統主義者」認為既成的教會組織無需改變。「強調靈恩者」,則認為「組織」是不屬靈的,凡事禱告求解即可。但是,如果視教會為一個「生命共同體」,則教會在不斷成長的過程,肯定必須作出功能性調整,也就是説教會的組織是可以彈性改變的。
Thumbnail
防备假先知假教师
Thumbnail
防备假先知假教师
Thumbnail
「踏上真實之路:謙卑、愛與擔當的信徒使命」呈現基督信仰中的正確認識,拒絕誤導,強調謙卑、誠實、不貪、愛心、義行、真理,處事不推諉、不逃避。探討基督歷史大事,提及神的真道,以正確言行影響他人。在21世紀的希望中,尋找無窮潛力,呼籲正確思想指引正常生活。
Thumbnail
「踏上真實之路:謙卑、愛與擔當的信徒使命」呈現基督信仰中的正確認識,拒絕誤導,強調謙卑、誠實、不貪、愛心、義行、真理,處事不推諉、不逃避。探討基督歷史大事,提及神的真道,以正確言行影響他人。在21世紀的希望中,尋找無窮潛力,呼籲正確思想指引正常生活。
Thumbnail
主顯節後第三主日的專用經文    
Thumbnail
主顯節後第三主日的專用經文    
Thumbnail
聖山教會從開始語言教學,醫療,主日兒童敬拜和我們的團契聚會已經有了近兩年的時間。求神幫助我們能以保羅為榜樣,活出耶穌基督的樣式,把那位肉眼無法看到的慈愛的救主耶穌以生命的實踐表達出來。當好萬王之王萬主之主耶穌的特命全權大使,服侍這裡的鄉民,服侍孩子們,讓大家能夠認識神跟隨神見証神奇妙的作為。
Thumbnail
聖山教會從開始語言教學,醫療,主日兒童敬拜和我們的團契聚會已經有了近兩年的時間。求神幫助我們能以保羅為榜樣,活出耶穌基督的樣式,把那位肉眼無法看到的慈愛的救主耶穌以生命的實踐表達出來。當好萬王之王萬主之主耶穌的特命全權大使,服侍這裡的鄉民,服侍孩子們,讓大家能夠認識神跟隨神見証神奇妙的作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